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内部
•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 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 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 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 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 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 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 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 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
切需要,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因而于1963年荣获瑞西大学授予的“人民建筑 师”称号;同年又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授予的荣誉奖章。70年代,贝聿 铭的一系列作品: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达拉斯市政厅、华盛顿美国国 立美术馆东馆等连续获得成功,尤其是后者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贝聿铭也因
之荣获1979年度美国建筑是由协会的金质奖章。
•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 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 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 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 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 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 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 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 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 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 师。
东馆地处环境
•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 显要。它东望国会大 厦,西望白宫。而它 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 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 不规则四边形。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大师贝聿铭
甘辉林
目录
• 大师简介 • 著名作品 • 东馆的由来 • 东馆地处环境 • 建筑设计概念
• 外观和广场 • 内部结构 • 建筑材料 • 平面图 • 我的感悟
偶像级别——贝聿铭
贝聿铭祖籍江苏苏州,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上海
度过的,1940年获得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贝聿铭赴美留学,考入了著名的麻 省理工学院,1940年获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又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硕士学 位。1955年,贝聿铭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事业,成立了贝聿铭事务所,他的才 华逐渐显露出来。到了60年代,他的作品受到普遍的赞誉,他本人也获得了一 系列的奖赏。由于他在建筑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才干,于1961年荣获美国国家文 学艺术科学院颁发的阿诺特.布朗奖金;由于他的建筑创作反映了美国人民的迫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 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的感悟
• 贝聿铭在东馆项目上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对建 筑背后的文化理解,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任何伟大的 作品都是深深的扎根于基地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 中的,正是贝聿铭对于华盛顿城的深刻理解,对于西 方建筑宗教文化感情的把握,使其在这样一个世界级 的建筑难题中成功交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也正是东 馆的成功,使贝聿铭正式跻身全球一流建筑大师的行 列,为其今后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正式拉开了帷幕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 外表光洁柔和。
建筑材料
• 屋顶由外凸的玻璃三棱锥 构成,体现出玻璃质感, 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 来。
建筑材料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充 满艺术气息。
建筑平面图
建筑模型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 融化。
香山饭店

香港中银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东馆的由来
•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 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 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 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 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 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 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 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 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 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一.建筑设计概念
• 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 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 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 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 一个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 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 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 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 设计的绝妙发端。
外观和广场
•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 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 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 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 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 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 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 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 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 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 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 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 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谢谢欣赏
END
广场
•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 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 区分开来。广场中央布置喷泉、 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 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 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 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 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倾泻,水 声汩汩。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 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 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 东馆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 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 赏家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 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 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 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 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 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 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 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 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 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 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