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二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如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与了解等;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如读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状况等生理特征。
这些因素,综合构成了读者先在心理图式。
体现在阅读过程中,这类心理图式就成为阅读期待视野。
美国文学理论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对于有经验的读者来说,一首十四行诗开了个头,就要求以十四行诗结尾;一首以无韵体开头的挽歌,就要这一挽歌以无韵体完成。
甚至像小说这样无定形的文体,本来很难具有什么确立的惯例,但是也利用了这种趣味,当我开头读一部我认为是小说的东西时,我希望始终是在读一部小说,除非作者能像斯特恩一样改造我关于小说是什么的观念。
”布斯将这类现象称之为“惯例期待”,而这也就是读者经由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而形成的文体期待而形成的文体期待,是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组成部分。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模仿动机。
审美动机,即人们寻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模仿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他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而接受的动机。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这种伴
随读者的情绪状态,即谓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是,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的是一部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总之,面对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接受心境中,可能得到不同的阅读效果。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本文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
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第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读者的存在;
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填空”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对话”是指读者基于自己的理解与作品本文内涵之间的交流,“兴味”是指读者有本文激发的情感体验与想象创造。
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主要是由文学本文的特征决定的。
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文学本文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第二,文学本文使用的主要是不确定的描述性语言,隐含着无数“空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兴味”才能把握;第三,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文学本文形象中的丰富内涵,也必须经由读者自己的主动创造,才能理解,才能充分实现。
6.文学接受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往往掺杂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与作者的“第一本文”相比,往往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同,这就是异变。
异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读者的某些预定政治观念;第二,读者的
某些预定文化观念;第三,读者的文化视野;第四,读者的个人经验;第五,读者的文学欣赏能力。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
文学接受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或曰“误读”,具体包括“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不符,但却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反误”则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以及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正误”由于合乎“再创造”的文学接受规律,因而是可取的;“反误”则脱离了作品实际,是应予以否定的。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着期待遇挫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果完全合乎读者的期待,一切都不出读者的所料,这往往表明作品缺乏新意,表明作者创作能力的低下。
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令读者感兴趣。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文体特征或文本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形成“完全遇挫”,阻绝了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形成“完全遇挫”,阻绝了读者的介入,同样难以产生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常常呈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完全顺应,即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
(2)完全遇挫,即作品由于文句组合的牵强离奇,或本文内涵的过于模糊,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阻绝了读者的介入,令人不堪卒读。
(3)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面,本文在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