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C )A.游移焦点叙述B.多焦点叙述C.无焦点叙述D.反焦点叙述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B )A.陆机B.刘勰C.叶燮D.严羽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A )A.虚拟现实B.生活真实C.悲剧效果D.喜剧效果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B )A.表象记忆B.情绪记忆C.情感积累D.生活阅历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D )A.爱德华·泰勒B.弗雷泽C.苏珊·朗格D.萨洛蒙·赖纳许6.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出的主张是(D)A.“小说界革命”B.“不讲对仗”C.“平民文学”D.“我手写我口”7.高尔基认为,在诗篇和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因素是(D)A.人物B.情节C.性格D.形象8.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C)A.概略B.场景C.减缓D.省略9.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是(C)A.圆型人物B.典型人物C.表意人物D.性格人物10.托尔期泰认为,艺术抒发情感是(C)A.表现情感B.宣泄情感C.传达情感D.投射情感11.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指(D)A.女权主义批评B.结构主义批评C.精神分析批评D.接受美学批评12.“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这种两面上自相矛盾的语句,一般称之为(D)A.意象B.隐喻C.典故D.悖论13.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山的纲领”的是(C)A.“感物”说B.“养气”说C.“诗言志”D.“诗缘情”14.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A)A.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B.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C.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D.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15.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B)A.文学积累B.文学创作C.文学鉴赏D.文学批评16.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A)A.艺术直觉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D.艺术想象17.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发展的(A)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18.艺术真实性包括(C)A.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细节真实B.现实真实、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C.历史真实、情感真实与细节真实D.生活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19.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哲学基础是(D)A.经验主义B.理性主义C.唯物主义D.实证主义20.自学提倡“三一律”的文学思潮是(D)A.现实主义B.自然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21.与绘画、音乐相比,文学的长处在于(C)A.善于描绘空间形象B.有极强的节奏感C.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D.能直接呈现人和事物的形象22.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C)A.“风骨”说B.“自然”说C.“童心”说D.“境界”说23.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这句话是指(A)A.语言是小说的全部B.语言是小说的本体C.语言是小说的工具D.语言是小说的源泉24.“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此语出自(A)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顾炎武25.林语堂说中国散文具有“可吟唱性”。
这是指(C)A.中国散文必须配乐B.中国散文应当押韵C.中国散文具有节奏感和平仄交替D.中国散文适合于歌唱26.现代派艺术中大量出现荒诞、丑怪的艺术形象,这表明(D)A.文学形象不必具备美的属性B.现代派艺术不再体现美的理想C.“丑”可以直接进入艺术作品D.“丑”经过艺术家的审美评判和改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27.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A)A.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B.典型人物就是类型性格的代表C.只要把某种性格描写推向极致就能创造出典型D.多样的性格组合才构成典型28.在创作原则的问题上,浪漫主义特别倚重(B)A.理性B.情感C.直觉D.象征29.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B)A.以叙事文学为主导B.以抒情文学为主导C.以雅文学为主导D.以俗文学为主导30.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B)A.意象B.意境C.肌理D.格调31.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B)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象征主义32.叙事的三个层面是(A)A.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B.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C.故事、人物和结构D.事件、情节和情景33.“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B)A.风格相似性的表现B.风格独创性的表现C.风格替代性的表现D.风格一致性的表现34.文学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叫做(A)A.艺术直觉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D.艺术想象35.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观点一般称为(A)A.“感物”说B.“养气”说C.“胸有成竹”说D.“镜子”说36.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B)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37.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学批评的目的是探求作品抽象结构的批评方法指(B)A.女权主义批评B.结构主义批评C.精神分析批评D.马克思主义批评38.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于(C)A.文学鉴赏以文学批评为前提B.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无关联的C.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D.它们是同一种活动的两种称谓39.文学接受者在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被称为(D)A.文学期待B.生活期待C.生理期待D.价值期待40.席勒将诗区分为(B)A.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B.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C.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D.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41.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过(C)A.“兴观群怨”说B.“知人论世”说C.“美善相乐”说D.“以意逆志”说42.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B)A.“表现”说B.“实用”说C.“再现”说D.“客观”说43.《牡丹亭》处理情与理的方式是(C)A.合情合理B.悖情悖理C.牵理就情D.牵情就理44.人们通常说的“文学语言”是指(C)A.文学中的语言B.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C.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D.诗化的语言45.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D)A.气韵B.韵律C.声调D.声音节奏46.西方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形态是(A)A.典型B.特征C.风格D.性格47.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是(B)A.兴会B.趣味C.性情D.意境48.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的区别是(B)A.前者突出个性刻画,后者突出共性特征B.前者体现为类型性格,后者表现为个性典型C.前者是一个符号式人物,后者是对生活的“镜子”式模仿D.前者是某种观念的图解,后者是生活的复制49.黑格尔按照他自己的审美理想,把风格分为(D)A.崇高、平庸、低下B.刚柔、虚实、奇正C.简约、繁丰、疏放D.严峻、理想、愉快50.“风格”一词最初所属的学科是(D)A.法学B.神学C.哲学D.修辞学51.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称为(B)A.韵味B.韵律C.风韵D.神韵52.与“发乎情,止乎礼义”比较接近的西方创作原则是(A)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象征主义53.主张“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理论家是(D)A.列夫·托尔斯泰B.罗斯金C.阿恩海姆D.克罗齐54.在《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属于(A)A.“圆形”人物B.表意性人物C.“扁平”人物D.符号性人物55.可以称为“无视角限制”的叙述方式是(C)A.第一人称叙述B.第二人称叙述C.第三人称叙述D.视角变换叙述5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D)A.陶渊明B.苏轼C.苏辙D.郑板桥57.“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这种说法可概括为(A)A.“感物”说B.“养气”说C.“胸有成竹”说D.“镜子”说58.在作品上加以点评、批注的批评方法被称为(B)A.诠释式批评B.评点式批评C.印象式批评D.即兴式批评59.我国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出现在(C)A.先秦时期B.东汉时期C.魏晋时期D.盛唐时期60.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观点包括(C)A.摹仿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B.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反映说C.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D.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反映说6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B)A.再现说B.体验说C.实用说D.表现说6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D)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6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C)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B.声调、语调、情调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自考《西方文论选读》、《文艺心理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马列文论》《马列文艺论著选读》、《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师能力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资料可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