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郭沫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 的意象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作者简介——郭沫若
郭沫若,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号尚武。笔名沫若。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 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 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 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 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 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鲛人(jiāo rén) 笼罩(lǒng zhào) 疏星(shū xīng)
天河:银河的通称。晴夜高空, 呈银白色带状,形如大河,所以称 天河。 笼罩:某物把物体完全遮住。 鲛人: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 人。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白云/团团, 对月/流珠? 漏出了/几点/疏星。
4、第二节“天河何处”起什么作 用?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 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 团团”而不见天河,固然引出了 “天河何处”的发问。
月光淡淡,笼罩着 村外的松林。白云 团团,漏出了几点 疏星。 赏析:诗人通过景物 描写,把天空中与 地面上的景色作对 比,突出了夜晚的 宁静与和谐。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 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 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 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1、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写想像 ?分别写了什么? 答: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 月流珠的情形。
2、第一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3、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 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答: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和大地。 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பைடு நூலகம்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