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糖类化学1.糖的概念:糖类物质是多羟基的醇类或醛累化合物及其他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
2.糖的种类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结合唐糖的衍生物。
3.根据旋光性分类,可以将自然界中的糖分为D型和L型。
规定,已距醛基或酮基最远的的不对称性碳原子为准,羟基在右的为D型,羟基在左的为L型.4.还原性二糖:由一分子糖的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的糖的醇羟基缩合而成。
5.非还原性二糖:由二分子糖的半缩醛羟基脱水而成。
6.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葡萄糖。
7.凡是能被费林试剂还原的糖都称为还原糖。
8.糖类的生物学功能:提供能量,细胞间的碳骨架,细胞间的的骨架,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识别。
第三章蛋白质1.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氨基酸。
2.大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16%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4.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称为氨基酸。
5.氨基酸为两性电解质,当PH等于PI时,氨基酸为兼性离子。
6.肽键是蛋白质中的主要共价键,也称为主键。
7.必需氨基酸:人体中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8.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9.极中性氨基酸包括:丝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天冬酰胺。
10.酸性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11.碱性氨基酸包括: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12.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一定PH值得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PH>PI,氨基酸带净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当PH<PI,氨基酸带净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1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靠氢键维持其稳定性。
1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主要靠次级键维持其稳定性。
次级键包括: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二硫键。
15.蛋白质颗粒表面的电荷和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的重要因素。
16.蛋白质的重要功能:催化调控作用、协调运转作用、在运输及储存中作用、在识别、防御、神经传导中作用。
第四章酶1.根据酶的组成情况,刻意将酶分为单纯酶与结合酶。
(单纯酶只含多肽链,是单纯蛋白质,结合酶则是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2.决定酶反应的特异性的是酶蛋白,辅助因子则是决定反应种类和性质。
3.酶催化的特点: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酶催化作用的可调节性、酶的高度不稳定性。
4.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底物浓度、PH值温度、酶的浓度、激活剂、抑制剂、5.米-曼氏方程:在酶促反应中,反应底物浓度[S]与和反应速率(V)的关系式,称为米曼式方程,如下:6.其中,Km值为米氏常数,意义如下: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值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度(值越小,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度越大;值越大,则反应没与底物的亲和度越低)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Km值。
第五章核酸1.核酸的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磷酸、戊糖、碱基构成。
4.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净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脂类化合物。
包括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
5.多核苷酸链中各种单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链接起来的,具有5-端和3-端,及5-端到3-端的方向性。
6.DAN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两条链呈反向平行走向。
7.增色校应(高色效应):核酸变性后,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的现象。
8.减色效应:核酸变性后,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明显减少的现象。
9.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含有酸性的磷酰基和碱性的碱基。
10.Tm值:DNA变性时,紫外吸收光度值达到最大值的50%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用Tm表示。
(Tm值的大小与碱基组成有关)11.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主要依赖疏水堆砌力与氢键。
12.DNA的热变性主要是由于加热引起双螺旋结构的解离。
第六章维生素1.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意指维持生命的要素,是维持人体生命必须的一类有机物,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2.水溶性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与B族维生素。
3.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4.填维生素缺乏症:VB1 脚气病,VB2 口角炎,VC 坏血病,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5.缺乏维生素A时会导致视力下降,夜盲症,红细胞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
6.缺乏维生素D时会导致佝偻病,软骨病。
7.缺乏维生素E时会导致生殖障碍,不孕,神经功能系统失调。
8.缺乏维生素K时会导致凝血因子减少,凝血时间延长。
第七章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称为生物氧化。
2、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相同点:(1)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是、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的基本规律;(2)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同。
3、电子传递链的定义: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连续酶促反应体系,由于该体系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又称呼吸链。
4、体内重要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与琥珀酸(FADH2)氧化呼吸链5、NADH氧化呼吸链的传递顺序是:NADH→复合体I→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6、FADH氧化呼吸链的传递顺序是:琥珀酸→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c →复合体Ⅳ→O27、ATP是体内生命活动的直接功能物质,体内能量的生成就是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体内磷酸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8、ATP的生成主要由:ADP+pi+能量→ATP,少数情况:AMP+ppi+能量→ATP9、生物氧化的特点及发生部位:(1)、细胞内进行,条件温和,有水的环境中进行;(2)、有酶、辅酶等参与,反应份多步完成;(3)、能量逐步释放,既不伤害机体,也有利于利用;(4)、释放出的能量先转化为ATP,需要能量时,由ATP水解。
第八章糖代谢1、糖酵解(EMP)的定义: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2、体内糖酵解的主要途径:EMP 、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3、EMP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分别是由已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4、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特点:葡萄糖糖直接脱氧,脱羧,不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P作为还原力以提供生物合成用。
5、填反应发生的部位:EMP 胞浆、三羧酸循环线粒体、磷酸戊糖途径胞浆。
6、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过程:6-磷酸葡萄糖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氢,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
7、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氢;(2)、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3)、磷酸戊糖途径有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4)、磷酸戊糖途径与糖的有氧、无氧分解师密切相关的。
8、糖的有氧氧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第一过程,葡萄糖或糖原在胞浆中转变为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9、三羧酸循环的特点:(1)、只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连续循环的酶促反应过程;(2)、集体主要的产能方式;(3)、单向反应体系;(4)、循环的中间物质必须不断补充。
10、糖原主要存在于肝脏、肌肉中,合成与胞浆,合成糖原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供体是UDPG。
11、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12、糖异生的概念: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第九章脂类代谢1、酮体的概念:脂肪酸在肝脏内的代谢产物,包括羟丁酸,乙酰乙酸和少量的丙酮。
酮体,的代谢特点:肝内合成,肝外利用。
2、脂肪酸的合成是在细胞液中进行,合成原料是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由线粒体中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氨基酸氧化降解,脂肪酸β-氧化生成。
3、脂肪酸的β-氧化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包括:脱氢(氧化)、水合、再脱氢(再氧化)、硫解,四部基本反应。
氧化所产生的乙酰辅酶A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4、脂肪酸β-氧化的概念: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降解时从α-碳原子与β碳原子之间断裂,同时β-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从而生成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
5、脂肪酸最终合成的产物为软脂酸。
6、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能量生成的计算:以16C的软脂酸为例计算彻底氧化是所生成ATP的量:分析:1摩尔16C的软脂酸需要进行7次β氧化产生8个乙酰辅酶A,每次氧化可产生1个FADH2 1个NADH+H+,所以共产生7个FADH2与7个NADH+H+,每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进入TCA循环可产生10摩尔的ATP,计算如下:7分子的FADH2提供7*1.5=10.5分子ATP7分子NADH+H+提供7*2.5=17.5分子ATP8分子的乙酰辅酶A提供8*10=80分子ATP所以16C的软脂酸彻底氧化共提供108摩尔的ATP,减去脂肪酸活化时消耗的2摩尔ATP,所以净生成106摩尔的ATP.8、脂肪酸的合成与β-氧化的区别:(1)、脂肪酸的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而合成是在胞浆中进行;(2)、脂肪酸每经过一次β-氧化,脱下来一分子的乙酰辅酶A,虽然脂肪酸合成是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但是每次结合上去的却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3)、参与脂肪酸氧化的酶都是单体酶,而参与脂肪酸合成的酶都是复合酶体系;(4)、在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是辅酶A,而在脂肪酸合成的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是HSACP;(5)、再在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中,氢的受体为FAD与NAD+,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氢的受体为NADPH+H+。
第十章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的代谢1氨基酸的代谢可分为分为: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作用。
其中以联合脱氨为主。
2、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将-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酮酸酮基位置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而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相应的酮酸。
3、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成-酮酸的过程,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4、氨基酸分解产物的去向:重新合成氨基酸、生成酰胺、生成氨甲酰磷酸、排出体外。
5、氨的主要去路: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脏生成尿素,尿素无毒,水溶性强,可由肾脏经尿排出,尿素在体内合成的过程称为鸟氨酸循环。
第十一章核苷酸代谢1、体内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均有两种途径:从头合成途径与不救合成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