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1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教材顺序 《必修1》 一、粗盐的提纯 杂质: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离子:Ca2+、Mg2+、SO42-等离子 难溶性杂质去除:溶解过滤(去除难溶性杂质),结晶后得到可溶性固体 可溶性杂质去除:除杂试剂需过量,才能完全去除杂质 离子 Ca2+ Mg2+ SO42- 试剂 Na2CO3 NaOH BaCl2

顺序:SO42-在Ca2+之前,多去的Ba1+用Na2CO3除去,Mg2+顺序随便

即:BaCl2→Na2CO3→NaOH或NaOH的位置随意也行;然后“过滤”,此时溶液中有多余的CO32---和OH-,最后一步加“适量盐酸”,过量也无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 二、蒸馏——液态混合物——不分层——沸点 1、蒸馏水制备

自来水中杂质:沸点低的有机物,沸点高的盐。 【特别】无需温度计,直接加热至沸腾便刚好达水的沸点 过程:蒸馏中,先弃去开始馏分(含有有机杂质),然后收集蒸馏水,最终,沸点高的盐类存留在蒸馏烧瓶中。 2、多组分蒸馏或更多组分的分馏

蒸馏方式: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压强降低,物质的熔沸点降低,即降低蒸馏所需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使物质发生反应) 加热方式:可根据物质的沸点来选择 水浴(小于100℃),油浴(温度高于水浴,不同的介质,温度不一样),此两种加热法优点: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要求:特稳定性高;沸点相差30℃以上。 【特点】蒸馏产品为“混合物”,特别是石油的蒸馏 【说明】石油的分馏产品——重油,采用减压分馏(降低沸点),使分馏温度降低,避免有机物在较高温度发生反应。 三、萃取分液 1、萃取剂选择 ①两个溶剂间难溶,即会分层;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不能发生反应。 2、常见的萃取:溴水、碘水,用有机溶剂(苯、CCl4、直馏汽油等),萃取分液后,有机层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2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进行“蒸馏”,即可得到溴(看有机物的沸点来分析溴最终在哪里)、碘(蒸馏烧瓶中) 【特殊】天然香料、药物的提取均为萃取

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是否漏液”,分液使,先开上口活塞,再打开下口旋塞,放出液体,先上层,后下层。 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见容量瓶规格:25,50,100,250,500,1000mL 2、配制步骤:

【特别说明】①容量描述需要加上“规格”;②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用到“量筒”,固体配制时,不用。 3、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为了提高精确度,还可以用“滴定管”量取水(酸碱式都行)的体积 【说明】考察中需要明确配制“何种溶液”,避免装置选错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3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误差分析 步骤 操作 误差 计算 计算与称量值不同,如计算为5.85g,称5.9g

称量 砝码生锈(或有物质附着) 砝码有残缺 游码没有归零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仰视读数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用量筒量取时,量筒内内有少量水 敞口容器中称量易吸收空气中成分的物质或挥发性强的物质,动作过慢

转移 溶解或稀释后,未恢复至室温(通常温度会升高) 转移时,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洗涤 未洗涤烧杯

定容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 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定容后,震荡,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刻度线

五、Fe(OH)3胶体制备、丁达尔效应 1、Fe(OH)3胶体制备

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为止 【说明】此时虽说溶液,但是此分散系为“胶体”。

反应:3233()3FeClHOFeOHHCl 原理:Fe3+水解程度大,加热促进水解,HCl挥发促进水解,能水解彻底 2、丁达尔效应——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光亮的“通路” 3、常见胶体:烟、雾,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等) 4、胶体的三大特性 特性 说明 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

电泳 由于胶体离子带有电荷(因吸附带电离子而使胶体粒子带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胶体粒子带电情况(一般情况): ①正电:金属氧化物、金属的氢氧化物; ②负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③不带电:淀粉胶体 移动问题: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4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移动与“电解池”粒子移动一致,正电荷(阳离子)→阴极,负电荷(阴离子)→阳极 【特别说明】上图看似为“电解池”,然而池中分散系为“胶体”,故不是电解,而是胶体的“电泳”。如上图中装Fe(OH)3胶体,通电后,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负极颜色变浅。

聚沉 胶体粒子间带相同类型的电荷,相互排斥,阻碍粒子间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形成浊液粒子),有“介稳性”(介于溶液和浊液间)。当加入电解质溶液(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电荷),或者加热(克服粒子间的排斥作用),胶体粒子间相互聚集,粒子直径>100nm后,形成浊液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称为“聚沉” 【实例】江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制豆腐(豆浆中加石膏水)等 5、胶体的提纯——渗析

半透膜:允许小分子或离子透过 原理:微粒选择性透过,浓度高的一方→浓度低的一方,通过多次以后,达到提纯胶体 淀粉:高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半透膜

六、钠 1、刀切——质软,切开:银白色,一会便失去光泽 2、与水(滴加酚酞):浮、熔、游、响、红 3、钠的燃烧: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七、加热铝箔 打磨或者不打磨,酒精灯灼烧,现象:熔化但不滴落。 解释:表面氧化铝,熔点高,内部金属铝熔点低 八、过氧化钠和水 操作 现象 往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南 产生气泡,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九、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验证实验 说明:碳酸氢钠需置于“内管”,温度比外管温度低,出现A中无明显变化,B中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在较低温度分解,而碳酸钠在较高温度不分解,即可证明热稳定性碳酸钠高。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5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碳酸钠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有晶体析出)。 十、焰色反应——物理变化 1、操作步骤

【注意】①光洁无锈的铁丝或者铂丝;②洗:用盐酸,不用硫酸;③火:煤气灯,不用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呈黄色,干扰太大。 十一、Al3+、AlO2- 1、Al3+ 逐滴加入直至过量 氨水 NaOH溶液 现象 生成白色胶状物质 生成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 2、AlO2-

逐渐加入直至过量 CO2 HCl 现象 生成白色胶状物质 生成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 十二、Fe3+、Fe2+ 1、Fe3+——遇SCN-,溶液显红色 2、Fe2+ (1)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2)Fe(OH)2制备

(3)Fe2+溶液滴加新制氯水、硫氰化钾 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滴加硫氰化钾后,溶液变成红色 十三、硅酸制备——硅酸盐+酸 实验 现象 硅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在滴加盐酸(或通入CO2) 溶液显红色(水解),后出现变色胶状物质

十四、硅酸钠溶液的性质——水玻璃——木材防火剂 小木条用硅酸钠溶液充分浸泡后,置于酒精灯外焰处,木条不燃烧 十五、氯气 1、氯气制备:气体实验四个环节——发生→净化→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编辑 张志伟

6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说明】MnO2的氧化性不强,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降低(还原性降低),反应停止。若改成氧化性更强的KMnO4、KClO3等,可不需加热。 2、与Na点燃:白色的烟 3、与Fe、Cu燃烧:棕色的烟 4、点燃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5、漂白:干燥氯气不漂白,遇水(生成HClO)能漂白 6、X-检验: (1)先加稀硝酸,再加AgNO3溶液:产生沉淀 白色(Cl-)、浅黄色(Br-)、黄色(I-) (2)氧化萃取法:Br-、I- 先滴加新制氯水,在加入苯(CCl4),有机层橙色(Br-),紫色(I-) (3)I-:氧化显色法 先滴加新制氯水(过氧化氢),再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十六、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检验 实验 现象 SO2通入品红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加热溶液 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 十七、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现象: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生成(二氧化氮的特性) 十八、喷泉实验 原理:外部压强增大,液体被压上去(人工喷泉);内部压强减小,液体被“吸”上去(常见)

烧杯中缓慢加入浓硫酸,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下部压强增大,造成压强差 挤压胶头滴管中液体,振荡后(造成压强差,上部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 常见喷泉组合 类型 组合 利用溶解性 NH3、HCl与H2O,常加入酸碱指示剂 利用化学反应 Cl2、NO2、CO2、SO2与浓NaOH溶液 十八、氨 1、遇挥发性酸(盐酸、硝酸)——白烟 2、氨的制备——干燥:碱石灰或生石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