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中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1949年
1951年 1953年 1955年 1957年 1959年 1961年 1963年 1965年 1967年 1969年 1971年 1973年 1975年 1977年 1979年 1981年 1983年 1985年
-10 10 30 40 50
20
0
1949-201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四)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相比80年该和90年代,虽然我国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在绝
对程度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 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受文化教育资源的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对滞后,相关 保障制度的缺乏使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禀赋限制了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削弱了人口红利的效应,与当前社会经济结 构的发展变化相比,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有限供给,开 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今后会出现全面的有效 劳动力短缺。
(二)“未富先老”现象凸出 在实行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当前我国逐步进入
老龄化社会。其中最迫切的“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 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可能导致人力资源 供求失衡,使劳动力资源供给短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积累社会养老储蓄金的时间显得更加紧 迫,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在总人口130756万人中 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 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 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劳动年龄人口是经济活动中劳动力供给的来源,改革
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增加为经济发展 和产业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随着人口结构加快转变,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对经济保 持较快增长带来一定副作用,但同时也会带动经济发展方 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3、在总体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渐减弱甚至停止的情况 下,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不仅会推动城镇化快速发 展,,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城镇就 业岗位增加的重要动力也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 力。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 化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马瑜 张岩 经济 学二 班
黄馨 薛建红 朱梦琪
毛思 王榕
王娜 杨艳春
内容
劳动力供给概念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和展望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建 全养老保险的制度,尤其是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 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完 善会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体 系。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既维护了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也 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医疗保险的改革和完善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把人口红 利变为健康红利,即要提高劳动力人口以及全体人口的健康水平,大 力提高现有的和将来的劳动力是健康水平,尤其是要发展农村合作医 疗,从而保证劳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潜能,特别是身体健康水 平和平均预期寿命,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也是 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强烈要求。
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实现人口红利顺畅兑换
提高人口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和改革相关阻碍劳动力 流动的制度与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劳务信息交流,有效避免农村 劳动力迁移的随意性与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拓宽就 业渠道,推进就业渠道多元化。 增加对初级劳动力的劳动就业机能培训,通过对劳动者本身的技术培 训,用质量替代数量,实现剩余劳动力向人力资本的转移。 引进高端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培养的人才,就地消化,构建高端人才 梯队,注意吸收海外人才和国内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并且促进人才队 伍的年轻化。高端人才是人口红利的精华,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鼓励和引导创业,创业还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加活力和创 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劳动力 资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人口红利期”消失的时间,同时也 会最大可能的创造出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大量的社会财富。
(三)资源缩减,导致总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
在劳动力资源日益缩减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经商,使农村人口储蓄低,而东部沿海发达地 区的较高劳动报酬与较高储蓄水平推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 大量外迁,使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使农村出现 “空心化”,土地资源大量闲置,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 费,极大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以农村经济为 核心的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失衡。 老龄化水平提高,又由于外出劳动年龄人口的巨大的保持 量,留守人口增加成为抚养人口的主力。在双重因素的影 响下使总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
(三)选择合理人口政策,实现人
口均衡
学者蔡昉指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出现,为了保持适度
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人口政策的制定上,对生育控制可以 适当放松,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关于计划生育的咨询与帮 助,实现人口均衡。 应通过理性的政策手段引导人口转变过程。如果能够理性 地引导人口转变过程,稳妥而适度地调整人口发展战略, 就能够有效地防止人口老龄化过速发展,保持人口结构优 势,延续人口红利持续的时间。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死亡率有所上升, 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1987年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未来老 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对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
1、低生育率水平时期,人口增长态势已大大
减缓,劳动力供给总量(数量)增长速度放 缓; 2、个人劳动力供给本身的人力资本的增加, 导致劳动力供给成本会逐渐提高,但劳动力供 给总量的质量会逐渐提高; 3、随着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人口红利的消 失,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2013年出现转折;
三、劳动力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1、人口红利的贡献: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社会储 蓄较多,有利于物质资本的形成。 蔡昉的一项研究: 1978-1998 年间,物质资本对增长 的贡献份额为 28%,劳动力数量为 24% ,人力资本因 素为24%,劳动力部门转移为21%。未解释部分为3%。 世界银行(1998):改革期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为 37% ,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为 17%,劳动力 转移为16%,未解释部分为30%。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 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人口红利”逐渐丧失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通常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 前兆。最具代表性的是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 术工人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数量的缺口也越来越 大。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排他性的政策、制度性障碍, 使大量沉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 力,使人口红利不能得到充分兑现。
60 50 40 30 总抚 养比 (%) 少儿 抚养 比(%) 老年 抚养 比(%)
20
10 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3. 高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快速 增长,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4. 城镇就业人数仍维持较快增速,农 村就业人数开始下降 5. 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进入就 业市场年龄增大 6. 中国就业人数增量维持增长,但总 数开始放缓,到 2018 年前后将开始下 降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滞后效应)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族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经济因素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经济周期波动
社会因素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