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

《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

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

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

每学时50分钟。

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

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

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时分配
第三部分教学大纲
导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中国传统政治观
西方诸种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节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国家与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一节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的不同含意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的组织机构
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
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构成
政府的职能
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政党与社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一节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的历史演变
政党的定义及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政治及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性社团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一节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治理与“善治”
对“治理”概念的阐释
治理模式的变化:Government向Governance的转变
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
第七章政治参与与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的意义
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第三节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监督的意义
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理解政治文化的作用;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理解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民主与民主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的限度、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理解民主的价值、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观念的变革、现代民主理论模式、民主化的含义。

第一节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民主的价值
民主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