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C)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2.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A)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成本降低④政策优势突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1题,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
第2题,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3~5题。
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海南省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D)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5.该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A)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省区判断。
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说明该省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该省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由此判断该省区为江苏省。
故A项正确。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
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故D项正确。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故A项正确。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
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据此完成6~7题。
6.2001~2013年,“粤东西北”(A)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7.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B)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
第7题,由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表中可看出,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
二、综合题8.(2018·南昌模拟)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案】(1)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等。
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信息、交通、金融等产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生产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生产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活动。
第(2)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
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
因此要加强合理规划,明确城市各自的职能,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能力提升一、单项选择题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1~2题。
指标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I/U 5.28 3.35 2.72 1.61 1.35 1.37 1.29IU-0.5 4.78 2.85 2.22 1.11 0.85 0.87 0.79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逐渐缩小,到2004年可基本协调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解析】读表格数据可知,山东省工业化水平发展很快,但是城市化水平发展缓慢,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有(B)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B.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析】城市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区域,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A)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4.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D)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解析】第3题,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4题,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工业区某小商品生产企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工业区(B)A.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B.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C.资本集中程度高D.同类企业竞争激烈,利润低6.该区域原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经济落后的乡村,现在该区域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区,该区域(D)A.乡村工业化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B.产业的升级导致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不可能出现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D.乡镇企业促进了中小城市迅速发展【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企业众多,说明资本集中程度低,不太可能出现大型骨干企业;该工业区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所以各企业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规模生产,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6题,该区域之前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落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出现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且目前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为浙江省2000-2016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四条折线中代表城镇化率的是(C)A.①B.②C.③D.④8.图示期间浙江省(C)A.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B.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变化同步C.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D.目前处于高水平均衡发展状态【解析】第7题,现阶段中国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图中折线③④符合变化趋势。
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选取某一年①②的比重之和分别与③④相加,等于100%的为④,说明③代表城镇化率,图中①②④代表三次产业。
①比重最低,呈下降趋势,为第一产业;②在2014年前占主导,比重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为第二产业;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后占据主导,为第三产业。
第8题,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但经济总量上升,其产值不断上升,A项错;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第二产业变化不完全同步,B项错;根据图示可知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C项正确;根据目前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变化及比重可判断,浙江省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D项错。
二、综合题9.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不少于四条)(3)珠江三角洲应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不少于三点)【答案】(1)位置优越,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才丰富;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资金充足;国家政策优惠。
(2)政策优势减弱;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加快技术革新,大力开发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经济腹地;发展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