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明九中陈良豪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
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教师归纳]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出示图片][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教师归纳]图2.13反映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荒漠化严重的地带正好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带是环境脆弱的敏感区域。
清政府初年“移民实边”“开放学生交流发言学生归纳不同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强学生运用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同类地理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现象不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存在,在半干旱湿润地区同样会发生。
蒙禁”导致的大量的人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直接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
[拓展]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土壤遭受侵蚀,成土基岩裸露于地表,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就我国而言,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
[教师归纳]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原则[学生归纳](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二)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三)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延伸]荒漠地区优良的固沙植物主要有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渡]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
如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
(五)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图2.15)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示图片]明确沙坡头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地理环境状况。
了解沙坡头成功治沙的主要经验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学已致用。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材料分析,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注重生生、师生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合作探究]1、根据图2.16和文字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因素?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垦荒区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3、根据你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国的哪些地区借鉴?[教师归纳][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对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更详细的了解。
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课后学生从调查三明水土流失概况,通过报刊、网络等资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综合处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 原因人为 原因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二)防治内容(三)防治原则(四)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五)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点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诱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图表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讨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生生、师生互动,有效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还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比较高。
在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不够完善,活动的实效性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