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届毕业设计 XXXXXXXXXXXXXXX系别:信息与工程系专业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2012 年月日目录一、摘要……………………………………………………二、配合件设计的内容及步骤……………………………1、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1.1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1.2 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2、编程尺寸的确定…………………………………2.1 计算各节点的坐标尺寸………………………3、毛坯的选择……………………………………4、工艺过程设计……………………………………4.1 板料凸件加工工步顺序的安排………………4.2 板料凹件加工工步顺序的安排………………5、选择机床、工艺装备等…………………………5.1 刀具的选择方案………………………………5.2 铣削用量的确定………………………………6、确定切削用量……………………………………7、工艺文件…………………………………………7.1 工序卡片………………………………………7.2 刀具卡……………………………………………8、编制加工程序单…………………………………三、小结…………………………………………………四、参考文献……………………………………………摘要数控机床的出现以及带来的巨大利益,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
发展数控机床是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必由之路,是未来工厂自动化的基础。
数控机床的大量使用,需要大批熟练掌握现代数控技术的人员。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现在数控技术也称计算机数控技术,加工软件的更新快,CAD/CAM的应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
如像UG , PRO/E , Cimitron , MasterCAM ,CAXA制造工程师等。
数控技术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尤其在模具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所以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数控编程知识和数控操作技能。
本文主要通过铣削加工薄壁配合件的数控工艺分析与加工,综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考虑可能影响在铣削、钻削、绞削加工中的因素,设计其加工工艺和编辑程序,完成配合要求。
关键词: 铣削、钻削、绞削、 CAD/CAM薄壁板类配合件零件加工1、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1)、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零件的尺寸公差在0.05—0.1mm之间,且凸件薄壁厚度为8mm,区域面积较大,表面粗糙度也比较高,达到了Ra3.2um,相对难加工,加工时容易产生变形,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其壁厚公差及表面粗糙度难以达到要求。
定位基准是工件在装夹定位时所依据的基准。
该零件首先以一个毛坯件的一个平面为粗基准定位,将毛料的精加工定位面铣削出来,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和质量,作为夹持面,再以夹持面为精基准装夹来加工零件,最后再将粗基准面加工到尺寸要求。
材料名称: 铝型材热处理:正火。
强度较高,塑性和韧性尚好,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用于制作承受负荷较大的小截面调质件和应力较小的大型正火零件,以及对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表面淬火零件。
2)、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零件形状如1-1、1-2图所示,有轮廓加工、板件凸、凹件加工及打孔等。
由于典型零件需要配合的薄壁零件,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工序复杂,表面质量和精度要求高,所以从精度要求上考虑,定位和工序安排比较关键。
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根据毛胚形状和尺寸,分析采用两次定位(一次粗定位,一次精定位)装夹加工完成,按照基准面先主后次、先近后远、先里后外、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先面后孔的原则依次划分工序加工.。
零件基本尺寸:110×110×30凸件1-1 凹件 1-2技术要求:1、未注公差±0.1mm;2、未注倒角去毛刺;3、未注表面粗糙度为Ra3.2 凸件凹件2、编程尺寸的确定1)、计算各节点的坐标尺寸2-1如图2-1所示将零件图用AUTOCAD画出,利用CAD中的相关功能计算出上图中各节点的坐标。
3、毛坯选择1)毛坯分析根据零件的设计和运用领域等方面,零件形状尺寸、力学性能、批量大小以及学校现有的设备要求,选择零件的材料。
①:材料的力学性能:退火钢抗拉强度:≥600(MPa);屈服强度:≥355(MPa);延长率:≥16%断面收缩率:≥40%;布氏硬度: ≤197(HB);②:批量大小:小批量生产③:零件形状尺寸:由零件凸模1-1、凹模1-4图样尺寸为116mm×116mm×34mm,④:学校现有的设备:立式加工中心2)毛坯的选择选择毛坯尺寸为116mm×116mm×34mm 的铝材,类型为型材。
4、工艺过程的设计1)选择定位基准:通常毛料未经任何处理时,外表有一层硬皮,硬度很高,很容易磨损刀具,在选择走刀方式时加以考虑选择逆铣,还有毛刺,装夹前应进行钳工去毛刺处理,再以面作为粗基准加工精基准定位面。
凸件:任选116mm×34mm的面用面铣刀加工,即为定位基准。
凹件:任选116mm×34mm的面用面铣刀加工,即为定位基准2)选择毛坯各表面加工方法:表面的加工顺序是先里后外,先粗后精,先面后孔的方法划分加工步骤,由于轮廓薄壁太薄,对其划分工序考虑要全面,先对受力大的部位先加工,对剩余部粗铣后就开始精加工。
由于粗精加工同一个部位都用的不是同一把刀,所以选择加工方案要综合考虑。
3)确定加工顺序:铣削底面和侧面凸件:粗铣夹持面→粗铣上平面→精铣上平面→粗铣内轮廓(挖槽)→编程去除槽内多余残料→铣槽内圆孔→粗铣槽内凹球槽→粗铣外轮廓→粗铣凸台→编程去除多余残料→精铣椭圆槽→精铣槽内球槽→精铣凸台→精铣夹持面。
①选择与之前加工完成的116mm×34mm面相邻的116mm×34mm面加工,用夹具将工件夹持稍微可以松动,目测之前加工的面与夹具底面垂直,然后用千分尺测是否垂直,读表后,用扳手轻微修改工件垂直度,直到工件垂直为止,夹紧,然后用面铣刀加工此面。
切削量不要太多(1—1.5mm)。
②将工件旋转90度至未加工的一面,然后用千分表测垂直度,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加工,再以此面为零点,将零件切削到116mm×113mm×34mm 。
③将工件旋转90度至未加工的一面,然后用千分表测垂直度,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加工,再以此面为零点,将零件切削到113mm×113mm×34mm 。
④然后加工113mm×113mm的面,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将此面稍微洗掉一点(1—1.5mm)。
⑤将工件翻过来切削另一面,用G92指令和面铣刀稍微切掉一点,以此面为零点,将工件切削到113mm×113mm×32mm 。
⑥精铣上平面,工件尺寸铣过之后为113mm×113mm×30mm 。
⑦粗铣长半轴为X为39短半轴Y为29的椭圆槽,以及去除残料。
⑧铣直径为8的内圆孔,粗铣球半径为15的球槽。
⑨粗铣凸台,去除多余残料。
⑩精铣椭圆槽(X40,Y30),粗铣SR15的球槽,精铣凸台。
⑩+1 将工件旋转精铣夹持面110mm×110mm×30mm 。
凹件:粗铣夹持面→粗铣上平面→精铣上平面→粗铣凹槽→编程去除凹槽中多余残料→粗铣定位槽→精铣槽底面→精铣定位槽→翻面铣掉夹持面。
①选择与之前加工完成的116mm×34mm面相邻的116mm×34mm面加工,用夹具将工件夹持稍微可以松动,目测之前加工的面与夹具底面垂直,然后用千分尺测是否垂直,读表后,用扳手轻微修改工件垂直度,直到工件垂直为止,夹紧,然后用面铣刀加工此面。
切削量不要太多(1—1.5mm)。
②将工件旋转90度至未加工的一面,然后用千分表测垂直度,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加工,再以此面为零点,将零件切削到116mm×113mm×34mm 。
③将工件旋转90度至未加工的一面,然后用千分表测垂直度,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加工,再以此面为零点,将零件切削到113mm×113mm×34mm 。
④然后加工113mm×113mm的面,用G92指令和面铣刀将此面稍微洗掉一点(1—1.5mm)。
⑤将工件翻过来切削另一面,用G92指令和面铣刀稍微切掉一点,以此面为零点,将工件切削到113mm×113mm×32mm 。
⑥精铣上平面,工件尺寸铣过之后为113mm×113mm×30mm 。
⑦粗铣长半轴为X为31短半轴Y为21的椭圆槽,以及去除残料。
以及两个定位槽。
⑧精铣椭圆槽(X32,Y22),精铣定位槽。
⑨将工件旋转精铣夹持面110mm×110mm×30mm。
4)确定走刀路线定义:数控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于被加工工件的运动轨迹。
根据零件图样,确定走刀路线(即加工工时最短,又能保证质量),下面确定该走刀路线:配合件走刀路线:先粗、精加工椭圆的外轮廓→粗、精加工内腔及球槽→粗精加工定位台5、选择机床、工艺装备1)数控机床及系统选用加工中心(FAUNC——VMC850)加工中心加工柔性比普通数控铣床优越,有一个自动换刀的伺服系统,对于工序复杂的零件需要多把刀加工,在换刀的时候可以减少很多辅助时间,很方便,而且能够加工更加复杂的曲面等工件。
因此,提高加工中心的效率便成为关键,而合理运用编程技巧,编制高效率的加工程序,对提高机床效率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作台面尺寸(长×宽)405×1307(mm)主轴锥孔/刀柄形式24ISO40 / BT40(MAS403)工作台最大纵向行程650mm 主配控制系统FANUC 0iMate-MC 工作台最大横向行程450mm 换刀时间(s) 6.5s主轴箱垂向行程500mm 主轴转速范围60—6000( r/min)2)选择工艺装备(1)夹具的选择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称为夹具,又称卡具。
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
例如焊接夹具、检验夹具、装配夹具、机床夹具等。
在机床上加工工件时,为使工件的表面能达到图纸规定的尺寸、几何形状以及与其他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加工前必须将工件装好(定位)、夹牢(夹紧)。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导引刀具方向)、分度装置(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能完成数个工位的加工,有回转分度装置和直线移动分度装置两类)、连接元件以及夹具体(夹具底座)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