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后感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物体周期排列中的规律,并进行应用。
周期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
深圳翠茵学校“魅力课堂”教学大赛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依据这一思想,在新授中,我首先设计的是让学生解决第十五盆花的颜色,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在处理“试一试”,解决灯笼问题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通过组织看书比较,逐步优化方法,最终得到结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问题,比较实用、简便。
到解决彩旗问题,让学生都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明确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余数的对应关系。
正是这样一个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获得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习不是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
反思今天这节课,除了尽量体现学生为主的情况下,在导入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对比(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对比)。
先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仪式的图片,感知生活中蕴含数学规律,有规律才彰显美。
然后学生对比两种元旦节日会场设计方案,一种有规律,一种没有规律,通过对比,学生初步感知周期排列的规律。
这样做既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也使教学难点得以淡化,在不知不觉中接触规律。
在学生找规律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
当第一个学生说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我相机板书出来,并要求下面再说的同学要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
在学生组织语言上,板书也起到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
在提问时,我也很注重自身语言的规范、严谨。
在让学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我在提问时,我重点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更加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
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策略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
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在做练一练第1、2题时,因为是图文应用题,所以在学生读题时,应是既读文又读图,不应只关注文字叙述。
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智能ABC输入法》教学反思
李志强
本课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意义建构,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实效性强。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打字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产生乐学、爱学、主动去学的愿望。
使枯燥单调的指法训练变得
丰富生动。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丰富多彩。
学生练习项目不是很丰富、练习密度不大。
教师对指法错误学生的指导
还要加强。
重视数学思想——使数学学习终身受益
教授《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反思
林少凡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一个概念知识或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不只是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是更重视数学发现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一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数学化思想。
学生先是感知地板砖中隐含的数学,会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而思考并尝试解决画廊内装饰画的设计,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地板砖中数学知识。
但是,从解释到应用设计,在没有学习公约数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难度。
于是,创设了做数学的空间。
让他们在设计正方形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公约数的存在,建立了解决这
种问题的数学模型。
再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数学化思想观念是指用数学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数学”意识,使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
而我们的课堂中,大多还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去注重现代的数学思想,去隐含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没有自主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