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

音韵学

選字注析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一部一頁顚也。

此以同部曡韻爲訓也。

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

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

元、始可互言之。

天、顚不可倒言之。

葢求義則轉移皆是。

舉物則定名難假。

然其爲訓詁則一也。

顚者、人之頂也。

以爲凡高之偁。

始者、女之初也。

以爲凡起之偁。

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

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

至高無上。

從一、大。

至高無上。

是其大無有二也。

故從一大。

於六書爲㑹意。

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

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

他前切。

十二部。

翻譯顛也。

這是用同部疊韻的為方法。

凡是門,聞,戶、護,尾、微,發、拔,都是這樣的例子。

凡是說元、始,天、顛,丕、大,吏、治人者,都是因為六書轉注而有差別。

元、始可以換著說,天和顛不能倒著說。

所以求事和轉移都對,舉一個物去定名字就難了。

然而對於訓詁學卻是一樣的。

顛,是人的頭,以這個字作為高的稱謂。

初,是女的第一次,這是作為事情的開始。

然而天可以作為顛的總稱,臣對於君,子對於父,妻對於夫,民對於食物來說,都叫做天。

有至高無上之意,在這方面可以說從屬一、大二字。

至高無上,是最大沒有第二可以匹敵,所以從屬一、大。

對於六書來說是會意字。

凡是會意字和兩個字為一個成語。

如一、大為天,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這樣。

他前切。

音韻學知識【1】“疊韻為訓”是段注闡明許書訓釋體例的重要術語之一。

段注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手段,總共明確闡述疊韻為訓109例,計115對疊韻為訓字組。

韻部分析表明,同部疊韻為訓占91.3%,異部疊韻為訓占8.7%。

語義分析發現,被訓字與主訓字的語義關係受詞性制約。

詞性相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同或相近;詞性不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關。

因此,從音韻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合韻為訓;從訓詁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釋義性訓釋,一部分屬於釋源性訓釋。

【2】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於六書中的一種。

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3】六書,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

普遍採取的是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

六書是後來的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

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二部二页諦也。

王天下之號也。

從丄朿聲。

見《春秋元命苞》①、《春秋運鬥樞》②、《毛詩故訓傳》③曰“審諦如帝。

”王天下之號。

從二朿聲。

都計切。

古音第十六部。

帝,古文帝。

古文諸丄字皆從一。

篆文皆從二。

二,古文上字。

古文從一。

小篆從古文上者,古今體異。

必雲二古上者,明非二字也。

徐鍇曰。

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

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

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

言從䇂。

舉䇂可以包言。

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上。

古文示作?。

古文禮作?。

古文辰作?。

此古文從一、小篆從二之證。

然則古文以一爲二。

六書之假借也。

翻譯帝,詳瑾周密也。

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鬥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

”是君王統治天下的稱號,從二朿聲。

都計切。

古音第十六部。

帝,古文的帝。

古文中所有丄字都屬於一,篆文都從屬於二。

二,是古文的上字。

古文從一,篆文從古文的上字,這是古今不一樣的寫法。

一定要說古文上字的,明和非兩個字。

徐錯說“古文上兩畫,上橫短下橫長,一二的二,則是兩橫一樣長”䇂俗本䇂下有言,這是不對的。

言從辛,舉辛例包含言。

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上。

古文示作?。

古文禮作?。

古文辰作?。

這是古文從一、小篆從二的證據。

所以古文以一爲二。

六書之假借也所引書目版本資訊【①】《春秋元命苞》作者不詳侯官趙氏小積石山房,清嘉慶14年(1809)未見該版本【②】《春秋運鬥樞》已亡軼【③】《毛詩故訓傳》已亡軼音韻學知識【1】從二朿聲。

《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都是“從某某聲”來標注的,從某的某是義符,只是這個字的意思,在這裏二表示帝是大,某聲的某表示字的讀音。

【2】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所想表達的字或意。

產生背景如下: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劃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

【3】都計切。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示部二頁天垂象。

見吉凶。

見《周易歐辭》①。

所㠯示人也。

從二,古文上。

三垂、謂川。

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㠯察時變。

見《周易賁彖傳》。

示神事也。

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

聖人因以神道設敎。

凡示之屬皆從示。

神至切。

古音第十五部。

《中庸》②、《小雅》③以示爲寘。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從一也。

翻譯天顯示現象,觀察吉凶(見《週一歐詞》)這是告訴人的,從二。

古文中的。

三垂,叫做川,是日月星辰。

觀天象的變化以察時事的變化。

展示神的事情。

說天顯示顯著的現象來明確的告訴世人,聖人因此用神道設立教。

凡是示所屬的都從示。

神至切。

古音的第十五部。

《中庸》、《爾雅》中把示當作真。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從一也。

所引書目版本【①】《周易》黃壽祺,張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版277頁【②】【大學中庸】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版252頁【③】《詩經》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355頁音韻學知識【1】古音。

中國歷史上分上古音與今音兩種音律,古音與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寫詩詞,格律會運用到。

與隋唐語音通稱今音相對。

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把兩者統稱為古音,前者稱上古音,後者稱中古音。

廣義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聲、韻、調,狹義的古音指以《詩經》、《楚辭》押韻為中心的先秦兩漢韻,等於古韻。

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示部三页祭無巳也。

析言則祭無巳曰祀。

從巳而釋爲無巳。

此如治曰亂、徂曰存。

終則有始之義也。

《釋詁》①曰“祀祭也”。

從示。

巳聲。

詳裏切。

一部。

祀或從異。

《周禮》②、《大宗伯》、小祝注皆雲故書祀作禩。

按:禩字見於故書。

是古文也。

篆隷有祀無禩。

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

但雲當爲祀、讀爲祀。

而不敢直言古文祀。

葢其愼也。

至許乃定爲一字。

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

故異形而同字也。

翻譯祭祀沒有終止的意思。

詳細的說就是祭祀還沒有終止就叫祀。

從巳但解釋為無巳。

這就像治說成亂,徂曰存。

結束就有開始的含義。

《釋詁》說“祀就是祭”。

從示,巳聲、祥裏切。

一部,祀有的從異。

《周禮》、《大宗伯》,小祝的注疏都說以前都寫祀為禩。

按:禩見於古書,是古文。

篆書隸書則有祀無禩。

所以漢代的儒學家杜子春,鄭司農不認識。

但是說應該為祀,讀作祀,不敢直接說古文的祀,這是他們的謹慎。

到了許慎才定為一字。

到了魏時才進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所以是不一樣的字形但是同一個字。

所引書目版本【①】《詩經》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②】《周禮》徐正英,常佩雨譯注中華書局音韻學知識【1】異形字,是指語言中音義相同而文字形式不同的詞字.這裏所說的"文字形式不同",並不是指隸書,楷書這樣不同的字體形式,也不是指正體字,異體字這樣不同的字形,而是指不同的漢字.例如"筆劃"和"筆劃"就是一對異形詞。

【②】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

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

音韵学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二班姓名:陈静学号:201536102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