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1-03-18T11:46:39.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刘晓丽
[导读]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些学生觉得学习高中英语吃力。
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以后,他们表现得更加的不适应。
刘晓丽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057151
我省自从2009年推广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的一线教师通过各个方面(包括收看、收听省教育厅的远程培训和我们学校的自身培训)的培训,使我们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教学教法上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高。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授课效率。
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研究,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一无所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授课往往是从语言到语言,乏味单调,使学生处于一种“学外语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
下面我谈谈新课程改革的这两年来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学生的不适应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些学生觉得学习高中英语吃力。
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以后,他们表现得更加的不适应。
在初中阶段,教材浅易,对话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
即使他们不能说出语法上为什么,却能依葫芦画瓢地运用,在考试中也能得分。
但是到了高中,情况却不同了。
教学内容颇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课时相对减少,对于阅读理解材料往往是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才能结束。
加之词汇量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
而且,课后自习时间不足,没有计划,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预习和复习,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
第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
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
”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速地成长提高。
第三,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如何培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
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出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
所以,教师要深入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观察学生们的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你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第四,要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如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
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
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到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