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士祯“盛世”诗人代表,提出了神韵说。
王士祯的诗歌意境方面,冲淡闲远,诗歌语言方面含蓄凝练,其诗空灵淡泊、富有诗情画意,但在内容上比较贫弱,代表作《秦淮杂诗》。
2.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主张主要有两点:
一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要求,所以是做必须温柔敦厚。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学古体,近期要宗盛堂。
他的理念是前后七子理论的发挥,诗歌多歌颂功德之作。
3.翁方纲“肌理说”
“肌理”含有文理与义里两个方面:文理及形式,义理即思想意义,以反对二者截然分开。
其中义理主要与学问相联系,所以他的诗是学问学。
4.袁枚“性灵说”
袁枚,号简斋,钱塘人。
写诗倡言“性灵”,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相似。
5.骈文中兴
清中叶出现大批骈文作家,代表作家有汪中,代表作品有《哀盐船文》。
6.桐城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
“言有物”是作文章要符合道统,为文的目的是要通经明道:“言有序”是文章要符合文统。
要与好文章必须学习古人的法则。
道统与文统的结合是桐城派古文的最高境界。
7.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龚鼎孳、钱谦益
【背诵默写】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0.《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剧情:《桃花扇》共44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写的是南明王朝的覆亡史。
思想内容
(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
(马士英、阮大铖、许定国、左良玉、史可法)
(2)《桃花扇》对复社文人的态度,反映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通过男主人公侯方域的形象,作家赞成复社文人建立清明廉洁政治的主张和反对权奸的正义斗争。
)
(3)以极大的同情和憧憬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歌姬艺人。
(4)《桃花扇》作为南明王朝的覆亡史,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抗清斗争。
(孔尚任以极大的崇敬描写了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壮烈斗争。
)
艺术成就
(1)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在冲突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是《桃花扇》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桃花扇》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有事实依据。
(2)《桃花扇》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杨龙有的多面性格尤为突出)
(3)《桃花扇》反映的历史背景十分广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
(4)《桃花扇》的情节安排巧妙合理。
(5)《桃花扇》的内容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国事兴衰,语言风格是幽美风韵与慷慨激愤的统一。
(全剧语言风格的主导倾向则是愤激之中蕴涵着悲凉慷慨。
)
11.《长生殿》
故事的演化: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等。
很多文人笔记亦有记载。
《长生殿》则主要汲取了《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观念。
思想
(1)“情而已”——情的主题
《长生殿》之作,盖在“言情”。
除了男女之情,还有“臣忠子孝”。
全剧从第二出《定情》开始,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的爱情的发展。
第二十二出《密誓》,写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了高峰。
马嵬之变,使李、杨生离死别。
此后,李隆基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
(2)“垂戒来世”——政的主题
唐明皇在爱情的欢乐中沉迷,终于“乐极生悲”引来了“祸败”,这正是《长生殿》寄寓的“垂戒来世”的意义。
(3)“休只埋怨贵妃娘娘”
《长生殿》驳斥了历来的“女人祸水”“女人亡国”的陈腐观念。
基于这个观点,作品以《仙忆》《补恨》《寄情》敷演了杨玉环自责、忏悔之后得以升仙的浪漫情节。
表现了对杨玉环的宽恕和同情。
(4)“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长生殿》塑造了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
安禄山、杨国忠受到了谴责;郭子仪、雷海清得到的赞美。
(5)“唱不尽兴亡变幻”
通过安史之乱的情节,探索了兴衰的原因,从而引出历史借鉴,抒发兴亡感叹。
在爱情主线中又有沉郁的历史感。
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题材的处理上是爱情生活的描写同政治斗争的描写相结合。
(2)以李杨爱情为经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纬线的结构。
(创作意图:占了情场、弛了朝纲)
(3)曲词典雅清丽,富于诗情画意,既有抒情性,又有形象性。
(通过优美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把长安战后的破败景象描写的十分真切,而寄托的家国之恨、感伤之情,又十分强烈。
)
12.鲁迅——虽云长篇,多同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