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清代文学1、清初诗人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
其中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
入仕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为代表。
2、钱谦益的明代作品收在《初学集》中,入清后的作品收在《有学集》中。
其后期的代表作是《后秋兴》。
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3、吴伟业的诗歌尤长于七言歌行,时称“梅村体”,代表作为《圆圆曲》。
4、“江左三大家”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著有《带经堂集》等。
其成名作是《秋柳》诗。
6、王士禛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
赵执信著《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7、清代中期的诗歌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
翁方纲并提出了“肌理说”。
8、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
性灵说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
10、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竹石》等。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出自赵翼的《论诗》。
12、明末清初有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
13、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
14、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迦陵词》,存词1600多首,为历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师法苏轼和辛弃疾。
15、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著有《曝书亭集》,并编选《词综》表明其词学观,大力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人。
16、朱彝尊的词学影响广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著有《通志堂集》和《纳兰词》(一名《饮水词》。
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18、被王国维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
19、顾贞观的《金缕曲·寄吴汉槎》二首在体例上以词代书。
20、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编有《词选》,是常州词派的重要选本。
21、周济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等,编选有《宋四家词选》,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以为学词楷模,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理论。
22、清初散文分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类,学人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三人也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3、顾炎武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24、黄宗羲著有政论集《明夷待访录》。
25、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26、方苞自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柳之间”。
他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义法”二字。
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7、刘大櫆的文论主要见于《论文偶记》,重点探讨了文章写作过程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
28、姚鼐,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
在理论上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提出散文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他的代表作有《登泰山记》等。
29、嘉庆年间,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30、陈维崧开清代写作骈文风气之先。
汪中的骈文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
31、汪中的《哀盐船文》被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钧”。
32、清代文言小说有500种左右,居历代之首。
33、清代白话小说的新品种有: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
34、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形成了“剪灯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阅微系列”和“世说体系列”等。
35、清代《水浒》续书三种: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俞万春的《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
36、清初至中期的历史演义小说有: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等。
37、清代中期,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施公案》便是合流的开始。
38、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名教中人”的《好逑传》、“荻岸散人”的《平山冷燕》和《玉娇梨》等。
39、清代家庭生活小说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随缘下士”的《林兰香》、李海观的《歧路灯》等。
40、清代的讽刺小说有:刘璋的《斩鬼传》、张南庄的《何典》等,它们都是受到《西游补》的影响。
41、清代才学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
42、清代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讲唱文学形式是鼓词、弹词、子弟书。
43、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鼓词”为书名的是清初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
44、弹词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
《义妖传》和《三笑姻缘》为吴音弹词的代表作。
《义妖传》又名《白蛇传》和《雷锋塔》,是根据民间长期流行的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改编而成。
45、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
子弟书的曲调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两种,或称东韵与西韵,东韵的代表作家是韩小窗,西韵的代表作家是罗松窗。
46、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先生。
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47、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柯亭本。
4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49、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号文木山人。
全椒(今属安徽)人。
50、《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
现存最早刻本是卧闲草堂巾箱本。
51、《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
52、《儒林外史》采用的是“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
53、曹雪芹。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东北辽阳(一说河北丰润)人。
54、《红楼梦》可能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在乾隆十九年前,《红楼梦》前80回基本完成。
《红楼梦》书名第一次出现是在乾隆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55、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对《红楼梦》作了加工,并增补了后40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即程甲本。
一般认为后40回的作者是高鹗。
56、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红学”逐渐形成,但较零碎。
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始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57、“旧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红学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为代表的评点派和以王梦阮、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
58、“新红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开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59、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戏剧和小说。
60、清代戏剧的声腔发展是雅部声腔的衰落和花部声腔的盛行。
61、清初传奇的三大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等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62、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他们两人也因此被称为“南洪北孔”。
63、李玉传奇的代表作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翁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李玉另有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清忠谱》,此剧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64、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记》,并提出“结构第一”的重要主张。
65、清代中期传奇和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蒋士铨和杨潮观。
66、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藏园九种曲》。
67、杨潮观著有《吟风阁杂剧》32种,均为单折短剧。
68、洪昇,字昉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创作的传奇《长生殿》问世。
他另撰写有《四婵娟》杂剧。
69、洪昇的《长生殿》剧本曾三易其稿,初名《沉香亭》,第二稿名《舞霓裳》,第三稿才易为今名。
70、孔尚任,曲阜(今属山东)人。
孔子64代孙。
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定稿问世。
其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另有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
71、《桃花扇》的内容是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
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61、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
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
《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
《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
如《崂山道士》、《黄英》等。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
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
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62、分析《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的特色。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
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
《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
其次是环境描写。
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三是心理描写。
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
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