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高血压分类分级管理培训资料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已逐步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
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

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当前,我国高
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因此,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

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两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一)血压测量
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
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

2.血压测量要点
(1)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
血压计。

(2)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如实记录血压数值。

(3)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

(4)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5)听诊以柯氏音第一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五音为舒张压。

(6)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1~2分钟。

(7)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测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
2mmHg , 避免尾数“0”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

(8)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

二、有计划的测量成人血压
有计划的测量辖区内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2年测量血压1次。

三、机会性筛查
a)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

b)利用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
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

c)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
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

d)利用各种公共场所安放半自动或自动电子血压计,方便公
众自测血压。

四、重点人群筛查
a)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
压。

b)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
筛查,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五、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
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者,立即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访检测血压,应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怀疑高血压急症,即转上级医院。

如收缩
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者,建议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六、高血压筛检方案
高血压的筛检对象是高危人群
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确定标准为:
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的个体: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即体质指数(BMI)≥24kg/m2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
筛检周期
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年龄在20~29岁,每两年测量一次;30岁以上人群和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或80~89
高血压≥140 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七、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
1.影响预后的因素-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
(2)男性>55岁;女性>65岁
(3)吸烟
(4)血脂异常:TC≥5.7mmol/L (220mg/dL)
或LDL-C>3.6mmol/L (140mg/dL)
或HDL-C<1.0mmol/L (40mg/dL)
(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6)腹型肥胖或肥胖
腹型肥胖*WC男性≥85cm;女性≥80cm
肥胖BMI≥28kg/m2
(7)缺乏体力活动
(8)高敏C反应蛋白≥3mg/L或C反应蛋白≥10mg/L
(9)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 126mg/dL)
餐后血糖≥11.1mmol/L ( 200mg/dL)
2.影响预后的因素--靶器官的损害
(1)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质量指数(LVMI);或X线
(2)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 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mol/(1.3~1.5md/dL
女性107~124mol/L (1.2~1.4mg/d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