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作例文:颐和园》优秀课件

《习作例文:颐和园》优秀课件

1.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 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 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 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 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 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 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上下 东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先具体描写特点,后点明名称。
1.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2.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 在眼底。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 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 两只是相同的。
用具体详实的数据写出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 柱多、石狮子多的特点。
朗读第1和第6自然段,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 细玩赏。
“耸立”“大半”让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很高。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昆明湖 的“静”和“绿”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滑”字用得准确、形象,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与前 面的静态描写相比,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景物? 有什么特点?
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
,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
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
来写。
颐和园的对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颐和园月波楼对联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颐和园十七孔桥对联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对联
习作例文
颐和园
学习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写作顺序。 (重点) 2.分析例文,总结写作顺序,学会按照游览顺序抓
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难点)
自学提示
自由读例文,边读边想: 1.例文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经过。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例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公园的一角
我们踏着石级登上半山腰,迎面是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有崎岖小路,有悬崖峭壁,有精致的楼阁和小巧玲珑的凉亭。假山上还有四个 小喷水管,欢乐地喷着水花。秋风阵阵,水花随风飘洒而下,迷迷蒙蒙,像是给假山罩上 一层薄薄的轻纱,景色迷人,就像仙境一般。池中各色各样的金鱼鼓着一双双大眼睛,自 由自在,有时潜入水草中,有时浮游到水面上,好像在听我们快乐的歌声。池中的水竹倒 映水中,和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 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鞭炮花像节日的礼花,在祝贺 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发达兴旺。 在喷水池的四周,有许多高大的树木:榕树、木棉、银槐等。这些绿树、红花映衬着 假山喷泉,真是美丽极了。
作者按“下 上 外”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用具体详实的数据介绍长廊的“长” 和“间数多”的特点。
读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找出相关的词句。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山下 山上
抬头一看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向东远眺
找出文中点明游览顺序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 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想一想,这些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 “ 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 欢迎我们”一句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文是按照( 从中间到四周)顺序写的。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详__写___了__喷__水__池___和__池__中__的___假__山__,__略___写__了__喷__水___池__的__四__周__。___好__处___ _:__详___略__得__当__,___突__出__重__点___,__更__好__地___表__达__中__心___思__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