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宋和平1,张炜2(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源日显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

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

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

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

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

E-mail:shp663@163.com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Fig.1 Tectonic units classification of Ordos basin成了现今大型的叠合盆地。

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发展阶段,尤其晚三叠世延长期是湖盆发展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碎屑岩(王道富,2003;冯增昭等,1994)。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北斜坡带南部,区域构造为一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

2 地层与构造特征2.1 地层特征下寺湾地区钻遇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有50多口井。

三叠系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1至长10十个油层组,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整个湖盆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长10至长7是湖盆形成、扩张全盛期。

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滨浅湖碎屑岩及深湖相泥岩、浊积岩类。

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沉积特征为:长10地层岩性特征,底部为灰白色块状中细砂岩,上部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属典型的滨浅湖河流相沉积。

电性特征呈现高电阻、低时差的特点,SP曲线呈箱状、钟状组合,明显偏负;GR曲线在泥岩段呈尖峰、指状、高自然伽玛特征。

长9地层岩性特征,大套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有二至三套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

电性特征呈中—高电阻,SP曲线呈平缓起伏特征,GR曲线为低幅齿状。

砂体横向上变化较大,顶部发育了一套灰黑色油页岩(俗称李家畔页岩)。

厚度由十几米到深湖区的25m以上,电性特征显现高电阻、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特征,与长8地层划分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长8油层组分为上下二部分,岩性组合特征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底部为灰色、浅灰色块状细砂岩。

电性特征呈中—高电阻,SP曲线呈中偏负,GR曲线呈低幅弧度、高声波时差,是三叠系延长组长8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长7油层组分为上下二部分,上部灰色、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有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纵向上具有多次叠加浊积岩组成,砂岩厚度横向上变化较大,砂体连通性较差,是三叠系延长组长7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下部由一套黑油页岩(张家滩页岩)与一灰色细沙砂岩组合。

电性特征为高电阻、高自然伽玛、高声波时差,反映深水沉积岩性特点。

地层厚度变化较大,黑油页岩由十几米变化到最厚可达70余米,反映了这套地层深湖相沉积特征。

2.2 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内陆湖泊构造演化完成于燕山运动,沉积岩厚度在1 500~3 000m,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发生、发育及消亡全过程,沉积岩体记录构造运动活动的轨迹。

延长组下组合地层呈现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沉积稳定的特点,构造变形弱,洼陷迁移,大多表现为低幅度隆坳相间不对称的褶皱。

通过对完钻48口井录井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勾画出下寺湾油田长83顶面地质构造(图2),反映出三叠系延长组长8地层基本构造形态,这与区域构造背景相一致,为一平缓西倾单斜构造,并形成一系列的隆凹相间的低幅度隆起及鼻状构造。

如在新1至新33井一带,出现一幅度大于20m隆起区,在金油22至桦22井存在一低幅度的隆起区。

这些低幅度隆起带对油气的运聚、富集及分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后期构造运动321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图2 长83顶面地质构造图Fig.2 Diagram showing Chang 83 top geological structure形成的垂向裂缝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了沟通及疏导作用。

这些构造异常点是该地区勘探的工作重点。

3 沉积特征3.1 沉积体系确立裘亦楠(1994,1998)将陆相湖盆主要沉积体系划分为3类:一是河流-三角洲体系,从源区到湖区发育完整连续的相序组合,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水下扇,形成与湖盆缓坡翼,搬运距离远;二是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该类沉积体系与正常体系相比,缺失河流体系,主要形成于湖盆陡坡翼,物源较近,搬运距离短;三是过渡类型,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与正常体系相比,缺失曲流河段,形成条件介于一、二类之间。

按照上述裘亦楠对陆相湖盆沉积类型的划分,结合鄂尔多斯湖盆实际地质分布特征,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的沉积模式,其中盆地东北沉积体系应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地西部、西南部(环县西-崇信)属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一带可能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图3)。

3.2 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沉积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育阶段,湖盆在发生—发展—消亡沉积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演化旋回。

依据图4(王道富,2003),下寺湾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下深湖与半深湖坡度折皱带上,其下组合地层沉积经历了盆地拉涨坳陷期泛滥平原的粗相沉积,湖侵期的三角洲沉积,到深湖—半深湖的湖相深水扇相、浊积相沉积。

发育了两套深湖泥岩相建造。

俗称“张家滩、李家畔油页421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年 图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沉积模式图(据王道富,2007)Fig.3 Model map showing lake sedimentary basin inYanchang Formation(After Wang Daofu,2007)岩”。

是盆地内主要的、优质生油岩系。

三角洲建造的水下分流河道、深湖—半深湖的湖相深水扇砂体及浊积岩砂体的良好储集岩体系。

这些沉积体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场所。

3.3 砂体类型砂体形态类型特征与沉积微相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沉积作用的具体反映。

根据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的沉积演化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大量钻井取心描述、岩层电性特征,其砂体类型可谓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既有三叠系延长组长10期的三角洲建造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砂体类型,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中-细砂岩。

如桦13井区块,是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一小层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厚度在10~15m,在砂岩等值线图上表现为朵状形态。

又有湖浸期的深湖—半深湖的湖相砂体,三叠系延长组长9上部的湖泊砂体,图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8沉积体系图(据王道富,2007)Fig.4 Sedimentary system diagram showing of upper Triassic Chang 8in Ordos basin(After Wang Daofu,2007)521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岩石类型为深灰色块状中—细砂岩,粒度较细泥质成分含量较高,层理为水平层理、块状砂岩。

三叠系延长组长8期深水扇沉积体系,扇体分支水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深水浊积岩相,砂体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深灰色粉细砂岩,含泥质较高,呈块状,水平层理,偶见波纹层理及揉皱层理、包卷层理等次生变形层理。

新39井取心浊积岩,底部冲刷面清晰可见,砂泥岩揉皱构造及中部的粒序层理,顶部沙纹水平层里,组成了一个完整浊积岩沉积特征。

三叠系延长组长83砂体等值线图(图2)上表现为大扇体单边减薄的特征。

通过对钻井取芯描述,岩层电性特征分析,绘制的砂体等值线图和砂体断面图,勾绘出各类砂体展布形态、分布特点以及储层空间内部结构主体轮廓,为这一地区石油勘探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 延长组下组合油层段岩性电性特征下寺湾地区2011年度完钻探井28口。

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有油气显示的19口,长8段有油气显示的23口,长10段有油气显示的3口。

柳评172井长7取心24m荧光显示,声波时差215~240μs/m,电阻20~30Ω.m;长81砂体厚30m,录井连续有12m荧光显示,声波时差220~240μs/m,电阻14.75~26.06Ω.m;长82砂体厚26m,取心有3.2m油迹,1m荧光,声波时差225~250μs/m,电阻21.9~31.47Ω.m(图5、图6)(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