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目录
一、说明 (2)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2)
1、朝代更替期间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3)
2、历史发展中武将与帝王的关系 (4)
三、帝王与武将的关系的表现 (5)
四、结论 (6)
一、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即使是封建社会也有二千年历史,而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帝王与武将,在论述二者关系之前,需要提几点说明:
1、关于奴隶制时期的王与“将”。

虽然中国的皇帝制开始于秦始皇,但奴隶主与当时的诸侯和大夫们职责与作用类似于君主制的帝王与武将,因而奴隶主相当于帝王,而掌管军事大权的诸侯或大夫们相当于武将,只是当时没有这些名称而已。

奴隶制时实行的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三公六卿制,君王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故而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

可以说此时的君王与诸侯大夫们既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又是主与臣的关系。

由于帝王之称始于始皇,,因而以下就只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2、历史上的帝王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受当时社会和历史趋势的大背景影响;其次与个人修养、性格有关,这是个人因素。

帝王比较贤明大度或者武将能很好审时度势,拥有政治头脑,则这二者相安无事如李世民与魏征;但如果情况相反则斗争激烈,如秦始皇与白起。

除此之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又随着时间而变化。

这样一来,要论述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就难了。

因而以下就主要讲随着历史变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与变化,而不具体展开个人因素下的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帝王,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君主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即帝王总揽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一切官员都对他负责,拥有个人专断的权力。

武将是指军事将领,即统领和指挥军队打仗的人。

武将分类有许多分法,这里着重指最高的军事将领。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以来,帝王与武将的称呼也逐渐清晰和具体化。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逐渐的加强,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在不同朝代都不断进行着,到清朝达到顶峰。

这段时期,武将的军权不断被削弱,君主对军权的控制逐渐得到加强。

可以说帝王与武将的矛盾是固有的。

但二者的关系又十分紧密,因为有战争,就必须要有人领兵打仗,因而也不乏君主与武将关系融洽的现象。

除此之外,武将也是个官职,是受帝王控制的,对帝王负责;有时帝王提拔自己的亲戚为大将,因而他们有些又有具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同时帝王与武将也可能是主仆关系,如清朝的康熙与和珅。

由此可见帝王与武将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1、在朝代更替中的帝王与武将关系
大凡在每个朝代建立之前,由于烽火四起,要打赢战,就必须要有能臣武将来辅助。

此时的君王就尊贤重能,四处拜访有才能的将领。

因而当韩信书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原为假王便。

”要求立王时,刘邦迫于形势也不得不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答应他的要求。

此时君王为了能得到武将的帮助,大都十分看重武将并赏与官爵、金银珠宝等。

然建国后,留下来的将领大都有很大功劳,帝王此时惧怕武将拥有大权,便采取各种方式笼络武将或剥夺其权力。

西汉建立之后,以各种理由剿灭异姓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则“杯酒释兵权”直接剥夺武将军权,而朱元璋则以谋反罪相继诛杀了多数开国武将。

当然也有例外,李世民因其大度的胸怀仍启用老将,但其赏与各有功之臣显耀的地位和众多的财富,只是前后两种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

在朝代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武将与帝王之间的关系也激化。

帝王实力衰弱,武将则乘机篡位掀起战争。

西汉末年王莽凭借自己有支强大的军队,废帝自立;唐中期也因节度使拥有重兵,而后发生安史之乱。

此时可以说,此时帝王与武将之间矛盾十分激烈。

2、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历史演变与趋势
自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并设三公九卿。

此时廷尉掌管天下大军。

此时帝王与武将之间是隶属关系,武将必须服从帝王的号令;武将如蒙恬、王翦等拥有军队的统领权和指挥权,对皇帝负责。

至西汉,刘邦通过剿灭各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从而削弱异姓王的威胁。

此时掌握各地军队的全是自己宗族的人,拥有血缘关系。

行至汉武帝时期,刘彻借“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这件事,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这样通过实行推恩令逐渐削弱了同姓王实力。

可以说此时,君王与各地掌有军权的诸侯矛盾是很尖锐的,为了争夺权力,帝王实行各种措施来加
强中央实力,而诸侯为了自己利益发动叛乱,如汉初的七国之乱。

在东汉末年,各地政权长官拥有重兵并先后争雄称帝。

此时各称帝的帝王本身就是武将。

这种持续较长时间。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采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功劳显著的武将的军权,随后由皇帝本人直接统帅禁军,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提拔一些资历浅、易控制的将领为都指挥使分别统军,使其分别听令于皇帝本人。

又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使“三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形成互相牵制的作用。

此时的武将原有的统兵权与调兵权被分离,武将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此时的武将则变成那些统领兵的人。

到了明朝,除了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外,还废大都督府,分设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军队,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兵部掌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手中没军队,须经皇帝准许。

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确保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由此可知武将则不仅受皇帝指挥,还受到其监视。

在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为了取得军权,废除了诸如鳌拜等将领权力,并建立起军机处军事机关,并设军机大臣。

决策时,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武将则完全从命于帝王,只管执行帝王下的军事决策。

三、关系的表现。

武将与帝王的关系影响因素很多,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二者关系也有变化。

除时代变化影响外,还与个人的性格、职位、地位、出身等有关。

但无论如何帝王与武将的关系有以下表现:
1、领导与辅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与武将相互信任,帝王关心武将的故事。

如李世民与大将李靖,虽李靖对方敌将,但仍任用他,最后奉为上将。

2、矛盾冲突。

帝王与武将之间也经常有矛盾。

有君王听信身边的人而怀疑其别有企图,从而彼此疏远;有君王与武将之存在分歧,而疏远。

也有武将为争夺帝位而谋反。

四、结论
帝王与武将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帝王与武将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帝王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害怕臣下夺取权力,就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力,采取一些列巩固措施;武将掌有兵权,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从而获得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在自己拥有权力时,有时不时想要自立为王,从而谋反。

因为这种固有矛盾,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君主不断从武将手上收回兵权或限制武将的活动,这也是每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具体的个人因素而言,因形势需要,帝王贤明,有宽广的胸怀,加之情感和风俗的原因,帝王与武将也常常相安无事,互相勉励;武将忠于君王,忠于职责,为国家建立卓越功勋。

参考文献:《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中国古代史》(高中教材) 12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