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 在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中,采访者用自己的观点强 加于采访对象的事例不胜枚举。谭宗亮在获得男子50米 手枪项目的铜牌后,一脸兴奋地说:“参加四次奥运会, 到现在这是第一块奖牌,我也挺高兴的,我觉得我尽力 了。”然而在采访者提出的“参加四次奥运会,这是离 金牌最近的一次,你对这种结果感觉如何”的问题面前, 他只能改口说:“参加四次奥运会,只拿到一枚铜牌, 我觉得有点愧对祖国……”四川花样游泳的姐妹花蒋文 文和蒋婷婷创历史地获得双人自由自选比赛的第四名后, 一名女记者问:“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 民,是不是感到遗憾?”害得姐妹俩哭着说:“我们问 心无愧。”然后逃离了混合采访区。这说明,许多记者 很少有意识地在报道中审视自己的采访心理和言语方式, 从而损害了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是缺乏科学素养 的表现之一。
第二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新闻采访的定义、特点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第一类:“素材搜集”说。 第二类:“调查研究”说。 第三类:“互动行为”说。 (二)关于新闻采访定义的基本理念 新闻采访是特定主体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 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是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采访是特定 主体对新闻事实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的认知过程。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 新闻记者的渊源和发展
记者:新闻事业机构中以采写或者采制新闻为本
返回
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饥饿的苏丹》
※ 记者的分类: 文字记者 摄影/摄像/录音记者 出镜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职务序列: 助理记者 记者 主任记者 高级记者
二、采访对象: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 (一)采访对象:同样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 (二)采访对象作为主体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的关联。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
• 而对国家经济的走向,记者也往往会进行预测。《中国
经营报》记者谭志娟,在采访和研究的基础上,写就了
前瞻性报道《中国经济现企稳迹象 紧货币短期难改/利
率市场化成关键突破口》,以展望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向。
其研判得出的论断已蕴含在报道标题中。这种研判,不
是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如下三个基础之上的:一是对
一系列专家的采访(包括:浙商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郭
新闻记者—黄远生
• 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 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 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 写作特点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二 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三是抓住具体的 场景细节。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 新闻思想:他主张记者要与党派划开界限。
• 新闻理论:四能。
新闻记者—邵飘萍
(二)采访对象的种类 1.对采访对象进行分类的依据 • 看采访对象是提供主要事实,还是只能提
供新闻事实的背景(当然两者都是新闻采 访所不可缺少的)。 2.对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 (2)知情人 (3)目击者 (4)有关人士
思考交流:
1.如何理解新闻采访中的平等沟通? 2.符号互动的含义及其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采访对象的复杂性?
解。
返回
(三)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1.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与道德素养
• 法律意识的表现: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 为必须合法;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内容。
• 道德素养:健全的人格;不畏权势、坚持真 理;社会责任感。例“三鹿”奶粉事件;体 现对社会公众的人文关怀。 例汶川大地震 考验记者道德素质
磊、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经济专家黎友
焕、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交通银行首席
经济学家连平、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
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还引用了银行行长周
小川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所谈的观点;二是对相关数据进
行了认真解读;三是对我国经济运行有自己的思考和见
返回
•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极大地考验了记者的 道德素质。尽管许多记者都经受住了考验,但一些记者缺 失人文关怀的做法受到了广泛批评。“当俄罗斯救援队救 出第一名幸存者时,摄像机的强烈灯光正对着幸存者的眼 睛,气得一名救援队员对着镜头怒吼;当医生在手术室中 消毒完毕,正准备给伤病员做手术时,有记者未经允许却 突然闯进来采访,不仅污染了手术衣,更耽误了宝贵的救 治时间;当抢险人员正在现场紧张施救时,记者却为了所 谓的报道效果而不停向救援人员提问,过多地让幸存者讲 话,从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救援行动、耗费了幸存者有限 的体力……”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 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满足广大受众的新 闻需求。 2.采访对象是各色各样的人。 3.以与人平等地沟通为手段。 成功案例: 记者艾丰采访湖南省地矿局高级技术人员骆 正常 对比案例: 对制造假酒的嫌疑犯的采访 4.要旨是发现和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 5.有极强的时效性要求。
1985年,记者艾丰采访湖南省地矿局高级技术人员骆 正常。骆正常因其重大发明,成了当时地矿部第一个万元 重奖的得主。艾丰估计了骆正常的年龄,于是就先从其年 龄开始发问,果然发现对方和自己是同龄人,均于1957年 考入大学。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拉近显然为后面的采访奠 定了很好的基础。骆正常在以后的谈话中不断插入这样的 话:“老艾,这事谁都不知道,别的记者我都没说 过!”“老艾,这事我们局长现在还不知道,头一次跟你 说!”艾丰顺理成章地在这样的对话中获得了他所需要的 材料。而几乎是同时,另一个记者也试图采访骆正常。此 记者一开始就问:“你的科研成果名字叫什么呀?”这使 骆很不愉快。接着又问:“请问,你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经 济价值啊?”骆回答说:“关于经济价值,我也说不清 楚。”那记者说:“连你都说不清楚,我怎么进行报道 呀?”骆说:“你不报道就不报道吧。”结果是不欢而散。
返回
3.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 例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 4.必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
• 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新闻 专业技能素养、新闻专业理论素养和新闻 专业精神。
• 记者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新闻专业 精神和新闻职业道德乃至社会公德,三者 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 例男子纵身跃下大桥自杀的全过程
• 邵飘萍的采访技巧: • 巧做戏 • 查心意 • 广交友 • 自办通讯社 • 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
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 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 准时发稿。
• 独立办报 •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辞去《申报》的职务,
创办了《京报》。
•
• 将“三鹿”奶粉事件公之于众的《东方早报》记 者简光洲,在谈到写这篇报道的情况时曾表示: 非常痛苦,以至于在报道上版那天晚上紧张得睡 不着觉。于公,他怕毁了一家优秀的企业;于私, 他怕被人扣上打击民族品牌的大帽子。因此,在 取证和表述证据上他格外谨慎,引文时更是字斟 句酌、慎之又慎。可见,对记者而言,敢于承担 社会责任决非易事。
职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专职跑外勤的。
• 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是在16世纪的威尼斯 诞生的。
• 我国的职业记者,是在第一个近代中文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办后出现。
• 1899年3月,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第7 册上,第一次出现了“记者”这个称呼。这是我 国最早出现的“记者”的名称。
• 世界上第一家新闻通讯社,是1835年在巴黎创 办的“哈瓦斯通讯社”,即“法新社”的前身。
返回
• 问(记者):你叫什么名字?
• 答(嫌犯):(望问者,怔了怔答:我家住××村××。
• 问: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会干起这一行的呢?
• 答:因为……因为……所以……就……
• 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 答:我当时想……
• 问:如果当时不成功或者发生意外你又做如何打算?
• 答:我,我当时没想这么多。
• 问:难道一点都没有想过?
• 答:这……
• 问:这是不是假酒?
• 答:(欲辩)我们原……
• 问:(挥舞话筒)别说什么了,我只问你是不是假酒?
• 答:……
返回
三、新闻采访活动的难点
第一,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深度。 第二,既要快速,又要准确。 第三,报道既要生动形象,又不允许有 任何虚构。 第四,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现场报道, 难度更大。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二)成功的新闻采访必备条件
1.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 理解。 2.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 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3.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 验受访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对采访对象的生活有深 入的理解,才能写出深刻和感人的新闻报道。
(二)记者担当的社会角色
1.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大功能 (1)监视环境; (2)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 出反应时相互关联; (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2.记者的三种角色身份
(1)社会守望者角色,例《中国经济现企稳 迹象 紧货币短期难改/利率市场化成关键 突破口》
(2)信息传播者角色
(3)文化传承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