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846年中文名白居易葬于洛阳香山祖籍山西太原别称诗魔、诗王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
苏舜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
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
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
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杜衍以女嫁之,进奏院祠神,售废纸公钱宴会。
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为人所弹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沧浪亭。
后再起用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卒。
有子苏泌董源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
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
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
至南朝宋时的宗炳,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董源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
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
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保大年间(943—947)初,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
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幹等,他们都长于或兼擅山水画。
如王齐翰的《勘书图》轴(一作《挑耳图》,南京大学历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轴(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人物画中的屏风绘有山水。
卫贤的《高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两帧有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风虽各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
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道释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荆浩编辑词条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
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
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所著有《笔法记》。
存世《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
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
”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
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
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
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
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编辑本段仕途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
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
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
<宣和画谱>中,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
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
”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编辑本段隐居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
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
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
”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
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
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
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
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
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
“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
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
“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
建,通“键”,锁藏。
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
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