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概论

第1章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概论

孟子主张:“教亦多术矣!” 朱熹主张:“性、情、心的统一。”
(追求人的个性与情思)
主讲人:王茂先
当今,不少学者也崇尚教学艺术。
刘佛年先生: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朱绍禹先生: “优秀教师,尤其是优秀特级教师是艺术家。”
李如密教授: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
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 动。” 下页图示:
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 克来德·仁·柯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
的工作便是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艺术(Art)的内涵讨论
一是指“技艺”、“技能”(技艺能力)。如技 术工种、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 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思维与方 法艺术)。如生活艺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 三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 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和表达演讲者、作家、艺术 家等的思想感情的形象化表现(表演、口才、书 写的艺术)。
情感共鸣 与年龄特征有关
(三)审美说
外在美 教态美、语言美、教学节奏美、板书美 内在美
(四)技巧方法说 (五)素养说(才华) (六)创造活动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指教学艺术区别于 其他艺术而能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 特点。大致有以下6种观点:
创造说
表演说
审美说
即把教学艺术 看做与艺术家 一样的创造
主讲人:王茂先
(三)教学艺术
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夸美纽斯: “‘教学论’ 的意思,是指教学艺术。这是一
种教得准有把握,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
卢梭: “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您所教的东西。”
主讲人:王茂先Leabharlann 教学艺术,在我国古已有之。
孔子主张:“乐教,乐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主讲人:王茂先
+ 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活动相比,其目的、主体、 客体与创作手法等均具有独特性。
+ 首先,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其次,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 再次,教学艺术的客体是教学。 + 另外,教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
主讲人:王茂先
+ 教学艺术,是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艺术教学境 界,它具有:
主讲人:王茂先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 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 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 “教学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主讲人:王茂先
(一)艺
(甲骨文)
把树种活种好的劳动技能技巧。
主讲人:王茂先
(二)艺术
罗丹:“艺术就是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体验过的情感,感染
的艺术、设置悬念的艺术等等)、 + 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 + 课外辅导的艺术、 + 教学的语言艺术、 + 教学的非语言艺术和 + 板书的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3、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教学艺术可分为 + 情境美、 + 机智美、 + 风格美。
此外,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标准,以期尽量全面 地反映教学艺术的整体面貌,描绘教学艺术的 大致谱系。
主讲人:王茂先
语言
动作

遵循教学规律

表情
运用教学原则
艺 术
色彩
创建教学情景
取得最佳效果
音响
图象
主讲人:王茂先
+ 一是指教师力求达到的审美化、艺术化的教学境界, + 二是指教师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所创
造的艺术化教学活动。 + 教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 + 也是一种“艺术的教学境界”。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特点
形象性 情感性 审美性
教学艺术 的特点
创造性 实践性 表演性
体现出教学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功能
陶冶功能
转化功能
整体功能
谐悦功能
+ 1.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死板、沉闷、乏味)
+ 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学变成学生获得发展的 精彩活动。
+ 只有当教学达到艺术的水平,它才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生 动活泼的局面。富有程序化、技术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是 可以掌握的,这在教学艺术形成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但 当教学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突破教学模式 的束缚,灵活机智地去把握教学。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 从有模式到无模式,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主讲人:王茂先
陶冶功能
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 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 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功能。 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 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还在于教师自觉地增强了教书 育人的意识。教学艺术的陶冶作用,都是教师有意识 而又不动声色地施加定向教育影响的结果。
主讲人:王茂先
+ 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杜威的“从做中学”;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 一”,人类的教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教学艺术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 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的自然表现。
主讲人:王茂先
+ 教学艺术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 含着观念体系的形成、实践意向的形成、 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保证它们得以体现 的人生态度、社会情感等品质的形成。
教学的实质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 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艺术转化功能的实施过程,使其具备了其它艺术创造性 所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 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 ,卓越的个性,都像画家的如椽画笔,无时无刻不在勾画着 学生完美的形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将璞琢成玉,将铁 炼成钢,引导学生从今天的“我”走向理想的“我”,最后 使之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 ,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富有求知精神 ,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而“教师的创造 性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 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不一样
教师自身的独特性
(二)表演说 教师是教学中的表演者
+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是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教学内容新鲜有趣。 三是教法富有变化。
主讲人:王茂先
+ 思维是指人的理性认识活动。 + 即指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
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 怎样激活学生思维呢?
一是善于围绕教学重点抛出问题。 二是善于把讨论、辩论等“对话”活动引入 课堂。
指教师课堂教学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美化人”
教师形象 为了给学生将《荷塘月色》,教师特意穿 上荷叶边裙子;为了上《苏州园林》给自 己梳了个不对称的发型
语言表达
马卡连柯还说,他是在直到学会用15种到20 种语调说出“走过来”这句话,学会了在面 部、体态、声音上表现出30种不同的情调之 后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主讲人:王茂先
+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更多地是一个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应试性,与师生的生活和兴趣关系不 是很大。
+ 为什么学生对现在的教学兴趣不大?教师对它的兴趣也不 大?这主要是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师生的经验、师生自己 的理解,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
+ 一般而言,越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客观性越强,主观性 越差。什么时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入到教学中, 而且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教师就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 “审美性” + “独创性” + “教育性” + “科学性” + “愉悦性”等特征
主讲人:王茂先
二、教学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教学相长
(教师) 激发兴趣 吸引注意 启迪思维 教得鲜活 教会应变 给予享受
内驱力 向心力 创新力 功利力 机智力 审美力
(学生) 自主参与 专心致志 动脑思考 乐学会学 灵活运用 变苦为乐
主讲人:王茂先
+ 至今人们已分别从“影响因素”“教学环 节”“审美对象”等角度,将教学艺术划分为不 同的种类。
+ 1、从教学影响因素的角度,教学艺术可分为: + 教学环境艺术、 + 教学技术艺术、 + 教学态度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 备课的艺术、 + 教学过程艺术(包括导入的艺术、访谈的艺术、问答
主讲人:王茂先
+ 2.优化教学认识方式(方法单调,角度单一)
+ 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充分地挖掘,教学效果 得到充分体现。
+ 广大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 行教学认识方式的多样化、多元性探索。 一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认识方式, 二是要从实践中提炼富有创新的教学经验。
主讲人:王茂先
+ 3.实现愉快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乏味、 低效)
主讲人:王茂先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研究“教学” 必要,研究“教学艺术”更为重要。
主讲人:王茂先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 而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 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 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 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 愉快教学是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 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盎然地专 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 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阻 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主讲人:王茂先
+ 4.培养学生美感,促进美育实施(模式化、应试 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