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

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


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
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
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
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
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
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
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
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
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

)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 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
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再次演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唱,在个不朽的夜晚,阳江畔的悠悠
江水,瑟瑟秋,清冷的月光,的荻花,了个美而的故事。


天我就来学白居易遭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典
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
1、听文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的感情基,然后学生反复朗文,回答。

(文章主要通“ 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
人和琵琶女的偶遇,抒“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的感慨。

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解
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引出下。


2、“ 落”是什么意思文中“ 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解落人)(引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分学生想自
己就是文中人物,出有的情感。

了解琵琶女和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座,一个是前冷落,反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心境、都来自京城、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的人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
6、(琵琶声)是怎的音
(入第二段的研,学生,自己最喜的句子。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音的描写尤有独到之。

出了很多名句,可以学生先挑出来。

然后我准了以下几个: a,作者在描写声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音有什么特点 c 随着音的化感情生了怎的化 d 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的形式回答几个。

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
的妙,通回答上面的,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的方法: a,人善用比,用一串比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些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
作比,形象地描了虚渺忽,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奏和旋律。

b,音而厚重而清脆,而悠而短促,极富化。

c,悲、哀怨、凄楚⋯⋯ d,“此无声有声”、“ 船西舫悄无言”,都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

(三)外延伸
学生接触文章可能不能充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了加深他的趣,培养学
生文章的能力,我会学生外行比。

此外学生可找描写音的文章和歌,如《听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
家庭作能学生巩固所学知。

在的音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的音,因此我学生后学运用言来描述听的手法,就自己喜的一段音用形象的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
琵琶行
白居易
主:同是天涯落人,解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

琵琶声
比句音特点感情化效果
我板要力求,直,既突出了歌的主,又突出了歌音性的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索的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篇文的重点。

之,在教学程中,我老不能成一个知的声筒和复机,而是掘他潜力的伯,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化着。

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生互,通的教学践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