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英国标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婴儿在A国的飞机上出生了,出生的时候,飞机正好在B国和C国的边界。
而孩子的父母又是另外两国国家D和E国人。
A国规定,凡是出生在他们飞机上的婴儿都要入这个国家的国籍。
不巧的是,按照另外4个国家的规定,这个婴儿也要加入这些国籍。
这个婴儿要拥有5个国籍。
故事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拿到电影圈里来却并不稀奇。
在电影工业全球合作日趋加深的背景下,A国导演。
B国演员,C国编剧,D国特效,E、F、G国联合投资之类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分辨一部电影的国籍呢?我们在谈论英国电影的时候,说的又是哪些电影呢?
标准
1、英国资本
大多数电影节都是把最佳电影奖颁发给制片人。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抱走《国王的演讲》最佳电影小金人的,就是英国制片人伊安·坎宁。
想当年伊安·坎宁狠心拒绝了好莱坞投资,以保证这部电影的独立性,换来这部口味不同于好莱坞的成功之作。
电影是造梦机器,可是这个机器要正常运行,要花费大量资金。
一部电影投资动辄上亿。
所以把电影当成是工业化产品,归投资方所有,乍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对。
可是我们再分析另外一部电影。
1995年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是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投资1550万美元拍摄的。
可是这部电影是英国名著改编,编剧演员都是英国人,电影充满英伦风情。
这部电影难道我们能说是美国电影吗?
标准
2、英国拍摄
历来外国投资者在英国本土拍摄的电影非常多,它们的特点是展现英国风情、故事根据有品位的名著改编,都是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小说和戏剧,由一批受过戏剧舞台训练的英国演员来主演。
这样的电影总是能博得评论界的欢心。
比如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作品,改编约翰·勒·卡雷小说拍摄的侦探电影《斯麦利的人马》、《不朽的园丁》等,根据罗琳小说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等等。
很多人认为这类电影是英国电影人能够做得最成功的地方,这些电影里的英国文化痕迹是无法替代的。
标准
3、英国文化电影
网上流传一份名为“BFI100”的片单,有人简单地称之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国影片。
事实上这个翻译并不准确。
1999年初,BFI编辑了一本小册子送给全英影视界包括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师、研究人员、发行商、评论家等在内的各个行当的1000名人员,要求这些人考虑并选出20世纪内在影院上映并给他们带来强烈而持久印象的100部“英国文化电影”,评选的结果
就是这个“BFI100”片单。
值得注意的是BFI特意避开了“英国电影”这个概念,而是提出了“英国文化电影”。
英国文化电影是个更大、更模糊的概念。
如果你喜欢一部片里的英国故事,可以说她是英国文化电影,如果你喜欢里面的英国风光,也可以说他是英国文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