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第二课时)
情境问题:同学们看过《大秦帝国》吗?它给商鞅安排了怎样的结局?商鞅为把变法事业继续下去,自投罗网,用自己的死,唤醒秦惠王。
而深爱他的秦国公主为其殉情。
可见,商鞅死得伟大,死得无悔,死得幸福,死得无憾!真的吗?
据《史记》记载,孝公去世,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闻讯出逃,逃到魏国,不被接纳,只得逃回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王还下令车裂商鞅的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
死得那叫惨啊!
你们说商鞅的谋反罪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若要谋反,不可能先出逃,后起兵)那么,商鞅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司马迁是怎么看的?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教师读,读后问:司马迁认为是谁?(商鞅自己)
理由是什么?(商鞅天资刻薄。
)
也就是说商鞅人品差。
那么商鞅的论据是什么吗?我们一一来分析:
“刑公子虔”,指割断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知道因为什么吗?(他唆使太子反对变法)“欺魏将昂”,指商鞅攻打魏国时,借助在魏国时与公子昂关系不错,将其骗去扣押,大败魏军。
你们说这有错吗?(没有,兵不厌诈,国家利益至上嘛,只能说公子昂太蠢。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指商鞅倡导奖励耕战,这能说明商鞅“天资刻薄”吗?(不能,这是否定贵族世代享有官爵俸禄的特权。
)
应该说司马迁列举的这些论据不能证明商鞅品行不端,因为他无情的对象是反对变法的人,少恩的对象是无功无能的贵族,这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利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视角和标准是什么?(从人品、性格分析其行为,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你们认同吗?(不认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从人品、性格方面来分析其行为,而应从具体历史环境出发,看其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当然,商鞅的悲剧跟他的品性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比如说贪图富贵。
证据呢?你们知道商鞅的“商”怎么来的吗?(秦孝公封的)
这符合变法的精神吗?(不符,废分封、行县制是其变法的重要内容,但自己却受封于商。
)
别人没有封地,他有,而且是十五个城池!这不是割据一方吗?旧贵族说他造反,秦惠王能不信吗?但商鞅的品性不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商鞅究竟因为什么惹的祸?我们先来看一位网友看过《大秦帝国》后的困惑:
秦孝公时当属东周,当时规定贵族犯罪可以用钱赎。
劓刑,可用200爰(约铜6斤)赎。
公子虔这点钱拿不出来么?
这是过去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制度,商鞅主张法不阿贵,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
由此可见,商鞅是变法惹的祸,其悲剧的主要成因是:商鞅变法严重触犯了旧贵族的既
得利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请看下面材料: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
悲剧的另一成因:功高震主,威胁君权。
探究问题:商鞅的悲剧=秦国的悲剧?
韩非子认为“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即商鞅的不幸,没有演变成秦国的不幸,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正确吗?
变法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来判断。
判断改革是成是败,一看措施是否得以延续;二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目的,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秦惠王给商鞅安的是什么罪名?(造反)
是谋反,而不是变法乱国。
可见,秦惠王害怕的是商鞅势力坐大,威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害怕变法措施。
因为变法措施对其有好处,如奖励耕战,废除分封,推广县制,你们说对他有什么好处?(可实现富国强兵,可削弱贵族权力,加强君权。
)
要知道秦惠王是国君,秦国是他家的呀,他能废除对其有好处的变法措施吗?不可能,除非他是瓠子。
这是我们的推理,有没有历史依据?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大批秦简,属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代。
其中《军爵律》规定:从军当以劳论及赐,未拜而死,有罪法耐(剃去胡须之刑)迁(放逐)其后,及法耐迁者,皆不得受其爵及赐。
其已拜,赐未受而死及法耐迁者,予赐。
材料可信吗?(可信,是原始材料。
)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商鞅的军功爵制得以延续)
事实上,秦惠王在位期间,那些无功的宗室贵族,没有一个人能获得高官贵爵。
如公子虔,由于没有显赫的战功,就不曾获得高级官爵。
可见,商鞅变法得以延续,“秦法未败”。
这是从变法措施没有被废除角度来看,但仅此还不够,还应看变法的成效。
那么,商鞅变法有没有实现预期目的?请看材料:
秦孝公求贤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秦孝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富国强兵,扩张势力)
《史记.李斯列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说明了什么?(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拓展了国土,提高了秦国威望。
)
商鞅变法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它还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你们认为是什么?(促进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了吗?请从材料寻找证据。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坏井田,开阡陌”“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封建土地制度确立,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王制遂灭,僭差亡度”说明分封制度消亡,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可见,秦国旧制度废除,封建制确立,实现了社会转型。
情境问题:《大秦帝国》中,商鞅临刑时的场景如何?只见那刑场之上,人山人海,人们呼叫着:“商君万岁!新法万岁!”让人觉得,商鞅简直就是一个人民领袖。
这是历史的真实吗?NO,车裂后的商鞅尸体陈于咸阳,观者如堵,但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话。
悲哀啊!为什么“秦人不伶”?
同学们还记得“徙木赏金”故事吧,它的目的什么?(取信于民)
这能实现取信于民的目的吗?(能,这样的奇事,肯定会成为人们的闲谈话题,广泛传播,使人们意识到政府是有诚信的。
)
将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十金”,后加到“五十金”。
有脑子的都会想:天上会掉馅饼吗?居然有一个没脑子的扛了,成了大款。
你说商鞅是让人们做什么样的人?(没脑子的)
对,这就是商鞅的另一层用意:人们无须弄明白法令是否合理,只须按照规定做就行了。
假如,有人议论法令、不遵守法令呢?请看这两个材料:
《史记》: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刘向《新序》:商鞅变法初,“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
”
很显然,秦人不怜是因为什么?(商鞅严刑峻法。
)
今天,有人说商鞅“富强了一个国家,但却摧残了一个民族。
”道理何在?请看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歧视商业;文化高压。
这一政策对后世影响极大,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迈进的历程。
)
其始作俑者是谁?(商鞅)
可见,商鞅变法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严刑峻法;抑制工商;文化高压。
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此否定商鞅变法?(不能,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是其主流,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
)
分组探究: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功呢?有人认为:是商鞅的睿智,更是商鞅的幸运。
现在,请同学结合教材和下发的补充材料讨论。
第一、三组讨论商鞅睿智在哪,第二、四组讨论商鞅幸运在哪。
要求有理有据。
最后教师总结:
商鞅的睿智:选准事业靠山;力求取信于民;讲求恩威并施;注重循序渐进;顺应时代潮流;
商鞅的幸运: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活跃;诸侯兼并战争激烈;秦孝公支持变法,新法推行了近20年;秦献公改革奠定基础;魏国等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课后探究:电视剧《大秦帝国》对商鞅和商鞅变法做了尽情的讴歌。
这妥当吗?我们今天研究商鞅变法价值何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