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厌学情况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一)研究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2003年诊治了300多位学生,80%都有厌学的情绪障碍。
▲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有专家建议,在评价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标准上,除了看各种升学率外,有必要引进“学业厌学率”作为评估指标。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单树增认为,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知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会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厌学不仅常发生在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也厌学。
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学生中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
厌学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成长。
正值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了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一生。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校学生来源复杂,有来自机关干部的;有来自教师家庭的;有来自民营企业主家庭的;也有来自临近市区的农村孩子。
他们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
学生的学前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差极大,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虽然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
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调查、观察,分析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并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为生命奠基。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原则(一)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
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
(具体见《小学生心理学》)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3、积极心理暗示理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拉图认为,人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他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
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一个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他的自身素质便会提高,他的行为将越来越走向健康和阳光。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马克思语)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者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心理生态效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格。
(二)研究原则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9、寓教于乐原则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应用1、专家引领关于对厌学问题的调查,目前尚无现成的调查问卷可供选用。
这就要求课题组成员白手起家,设计出相对科学、实用的调查问卷。
为此,我们专门请长期在黄岩中学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林晓波老师作讲座,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测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人际关系心理学》等专著,为设计高质量的调查问卷作准备。
2、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有人曾经作过调查,发现“老师自认为爱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学生以为老师爱自己”的比例,可见,老师的自我感觉和学生的真实灵魂是有出入的,搞厌学问题调查问卷不以生为本,闭门造车,是很难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的。
①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
广大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
课题组决定采用评选“最佳问卷设计”竞赛等形式,激励所有学生参与到问卷设计中来。
当然,这项工作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它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如:教师可作以下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吗?你觉得是哪些原因影响了你对学习的爱好?请按照主次分别用A、B、C、D表示。
”在课题组成员的调动下,全校近千名师生积极参与调查问卷的设计,他们的问卷真实、朴实,是他们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这些原生态的东西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见附件一(1))。
②提炼问题和选项这项工作分两步完成。
先由各班分头进行(见附件一(2)),再由课题组所有成员集中讨论定稿。
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虽然重要,但直接用来进行调查显然不行:手法上显得稚嫩,内容上显得繁杂,选项有失冗长,它需要教师在仔细阅读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浓缩和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在格式上尽量做到统一,规范和美观。
最终,问卷调查决定采用选择题形式,涉及考试、作业,老师及其它方面,共计20道题,各题4个选项,另一个空白选项(见附件一(3))③实施问卷调查课题组对四—六年级共计12个班,六百多名学生先后实施了问卷调查,逐项统计、分析,基本摸清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主要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④修改调查问卷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删除了一些选项。
如题11,“你认为一个好老师最要紧的是具备什么?”原选项A“年轻漂亮的外表”选者寥寥,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即予删除,代之以“有爱心”。
合并,增添选项。
如题15,“你认为对你学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将选项A“学校老师”和D“补习班老师”合并为“老师”,根据学生在空白选项上的填写情况增添了“我自己”这个选项。
补充完善选项。
如题20“你觉得现在学习中最大的烦恼来自什么?”不少学生在空白选项上填上“作业太多”,而这实际上可归入选项A“升学压力”,我们把选项A加以扩充,改为“作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其意思更为明晰(修改后的问卷见附件一(4))。
⑤再次实施调查,对比研究为突破地域的局限,我们还对兄弟学校——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六年级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逐一统计各选项所占百分率,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因具体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情况的差异等原因,在个别选项会出现较大差异,但整体上看,情况是相似的,说明我校存在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我区小学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
2、对策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觉得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亲和力关系;堵和疏关系;专与博关系;欣赏和要求的关系;严与实关系……我们在上述关系的处理上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尤其在欣赏和要求关系;实与活关系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处理好亲和力的关系老师应张开爱的翅膀,以情感人,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暗示氛围。
多一点慈爱、欣赏。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
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
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
多一点信任、期望。
老师的期望是学生成功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应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积极期望,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
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落伍”,禁止一切有损学生尊严、人格,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话语。
当然,关爱不等同于溺爱,尊重不等同于迁就;宽松不等同于放纵。
要处理好亲和力的关系,必须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行为却不能粗暴;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不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