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公开课教案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小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五、小结:从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诗医”认为,此诗太肥,宜吃泻药——每句诗各删去括号内二字,而诗歌意境不变,语言却更为精炼了。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时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反思:
时间课题Βιβλιοθήκη 咬文嚼字授课时数
主备人
李仙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以及作者说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用例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备
二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例:3: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不仅要理解作者观点,更要掌握文中的知识,学以致用。)
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二、整体把握全文
1、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第三自然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追问:能不能在这段中再找几个与“咬文嚼字”类似的词语:锱铢必较、细心玩索、炼字、推敲
2、讨论: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真是随便举的吗?结合例子试作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后明确。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岛“推敲”的故事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更有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明确:不是随便举的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例子。五个例子多层次、多角度,各有各的作用,可见作者是精心选择例子的,而非“随便选的”。
明确: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举例)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既能迁移利用原有知识——怎样抓关键句关键词,又能通过讨论形式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整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三、拓展延伸
4、苏轼诗《惠山烹小龙团》
5、“套板反应”
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提示:角度一样吗?找出每个例子的不同角度)
不同角度:
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打投影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咬文嚼字:下面的诗句谁添加动词更能突出特征,有诗意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