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生物圈PPT 课件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生物圈PPT 课件
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还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下列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案例中,纯粹属于观察法的 ( D)
A训练蚯蚓走迷宫 B探究蚂蚁通讯及喜食何种食物
C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D珍妮长期观察研究黑猩猩行为
4、如果你是一位环保专家,在制定保护大熊猫的行动 前,你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那么你打算怎样去做呢
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环寺境桃能花够影始响盛生开物”,这个诗句体
物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生__物_能__够__影_响__环_境________________。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 环境的关系是有_水____干__旱_缺__水__的_____________。 (气3)莲“中通鳃 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生都物
鼠
3、图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
没有表示出来的成分
有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
4、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 __阳__光____。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⑴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一般情况 多重量最大的是_生__产__者_。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__生__产_者__通__过__光 些能量以有__机__物___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食草动物通过定取的太食阳植能物 入体内,食肉动物捕食其它动物将__能__量__转移到体内,由此可以看 动的特点是____单__向__流__动__,__逐__级__递__减______;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 _生__产_者__固_定__能__量_的__多_少__决定的。另外动物摄食食物通过_呼__吸_作用将有 碳氧化成二__氧__化__碳__返回到空气中,物质流动的特点是__反__复__循__环__的_ (2)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生物为获取物__质__和__能__量_而捕食其它生物形成的食物关系 以_生_产__者__(_植__物为)起点,终点为消__费__者_(__动_物_。)食物链中不包括生态系统 和__非__生__物__部__分___。在一条食物链中_生__产_者__(__植_物__)的数量最多,其后 逐渐__减__小___,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_能__量__流_动__是__单__向__的_。 ②食物网:由许多相互交叉的_食__物__链__构成。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食__物__链__和_食__物__网__流动的 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__少__,有毒物质 累越多,这种现象称为食__物__链__的__富__集__作__用____。
2、根据 形态__结_构__特_点__或_能__否_进_行__光_合__作_用_作 为分类依据,可将图中生物分为两 大类。
3、尝试将图中消费者进行分类,
一类是_昆__虫_;_另__一_类_是_吃__草_籽_鸟__、_鹰_、__食_虫,鸟、兔。
你的分类依据是 体内是否有脊柱。 。
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 划分,生物圈向上可 达10千米的高度,向 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 处。这个厚度为20千 米左右的圈层包括: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
因为B耳小、短,热量不
(1)图 所示为北生极存狐环境。其推测理由是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
减少_甚__至_灭__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
植树造林,减少__废_气__排__放_(__开_发__绿__色_能__源__等_)________________。
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排汗、排尿、
等。植物的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动物比植物对外界的刺
灵敏一些。含羞草受到碰撞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
5、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到长大,当生物体长
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如蘑菇从小长大、种子的萌发、破 小鸡等。
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
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
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
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
象:地B球在变暖。
腔,始于在__相__对__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 的十多倍,适于在_____________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 吸的结构是____;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 (4)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3、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 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C )
采用(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2、阅读资料:19世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只要是 气晴好时,就带上一把伞、一个放大镜、一支笔、一个 本、一个面包等,一大早就出去到野外研究昆虫,他对 昆虫的研究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研究土蜂20年、地胆 态25年、屎克螂40年,最后写成著名的《昆虫记》,深 读者的喜爱。 ⑴法布尔研究昆虫,主要采用了哪一种科学探究方法? ⑵他研究土蜂用了20年,屎克螂40年,请你分析一下, 用那么长时间? 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 ⑶你从法布尔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⑵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 关系、合作关系。
中考链接:
1、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 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 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
宜温度 ⑤一定生存空间 ⑥水 ( )D
A.⑤⑥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⑥⑤ C.④③②①⑥⑤ D.⑥①②
2、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
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
3、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丰 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A )
A.阳光
生长和繁殖 、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非生物可能具备某一个或某 但不具备生物的所有特征。
二、科学探究方法
1、观察:⑴科学观察的方式有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 显微镜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相机等工具,有时要 ⑵科学观察的要求是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 事求是,并及时记录(较长时间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交流并讨 2、调查: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 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例:1、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过程中,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水生生物;岩石圈的表面-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例: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叫( D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草原上的兔子,它生物所需要的条件包括什么?
草、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沙漠中除了仙人掌、骆驼刺等植物外,其他的绿色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是(
A沙漠D中的阳光比其他地方的阳光强烈 B白天沙漠中的温度比其他
C.沙漠中缺水
D.沙漠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太低
6、鱼必须生物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C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 ,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⑴生物适应环境。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都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⑵生物影响环境: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 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 松土。
⑶环境影响生物:
⑴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空气
⑴调查目的: 搞清楚人们对大熊猫的了解程度。 ⑵调查对象:
和大熊猫有关的问题。
⑶调查范围: ⑷调查方案: 学校、小区或村庄。
根据所调查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如调查内 步骤…
三 、 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 动物、植物、其它生物(细菌真菌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例:1、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 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 瑰、麻雀归为另一类。则他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归类的( A、按照形态结构特点;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3、2004年春节期间,“禽流感”波及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
泰国等地还出现了人因感染“禽C 流感”而死亡的病例。引起“
的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是(
)
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其它生物致病 C.能繁殖后代 D.具有严整
4、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人时会喷D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 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A. 营养 B. 呼吸 C.排泄 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