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1、案例: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其母亲是他所就读学校的
一名教师,该生天资聪明,接接受新事物较快,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很会猜人心思说话,小学时品行端正成绩较好,与伙伴关系融洽,但是不喜欢运动。

如今,悄悄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消极、低落,对一切都好像无所谓似的。

采取的方法措施: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各科老师座谈商讨,共同来教育、关心他。

首先,家长和教师共同采用表扬的办法,如:在学习上他稍有进步时,在家里能按时学习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他帮助了其他同学时,某天上课纪律好、听讲认真时,等等,只要有一点好转,教师就表扬他,其父母更是如此,但他只能好上两天,就又返回原路——上课走神、作业拖沓。

其次,去年暑假,其父母还让其参加了华商报举办的特训营。

在七日的活动中,有夜行军、日常生活料理、团队活动、模拟找工作等项目,家长想让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想让他明白“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一份工作来之不易”等道理。

结果,在活动结束他们归来时,举办方召开了欢迎仪式家长们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在外受苦了,应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可孩子有所
改变吗?当他们出现时,家长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
他们。

张某父母锁定目标,看到一个疲惫的有点憔悴的
身影,暗自庆幸:这次一定有收获!可他一回到家,别
的什么也没说,就立即要打两个小时网络游戏。

家长很
纳闷!后来,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教师也多方配合,可他还是上课走神,作业错得更厉害,父母实在没办法,就想吓唬吓唬他,让他停学,在家呆了两天,他就恳求
父母,还主动写了保证书,又去上学,好景不长,又回
到原状,期间,父母还狠狠的揍了他一次,可这一次又
一次,只能好转一两周,老问题又出现了。

担忧:我们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毁其一生。

分析:近几年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些通
病:贪玩、缺乏责任心、意志力不坚强、做事不认真、对什么都显示出不在乎、犯错时总是一边承认和保证,一边在行动上继续错误。

张某的父母还是用心良苦,更
有甚者父母忙于生计,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积极配
合,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2、随着经济的好转,优等生、大部分中上等学生纷纷转入
县城就读,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基础薄弱、家长期望
值小的学生为主。

在课间、课后,一个个学生都生龙活
虎,有礼貌、有思想,但在课堂上,不少学生看似在认
真听讲,上课总是低着头,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而头脑
要么想其他事要么就一片空白,为了刺激他,让其回答
问题,就会一言不发,缺少激情,往往是启而不发,课
后谈过话,效果依然不佳,长期下来,形成“上课提问
就凉场”的局面,请专家就如何提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给予指点。

3、各学科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一定,学生的基础总体较差且
学习动机不强。

教师顾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效
果就难以保证;教师顾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任务就
难以完成。

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生的兴趣不浓,为了调
动其积极性,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并不断地鼓励,教
师花心思培养的兴趣显得很脆弱,往往一遇到困难,就
又回复到毫无兴趣的状态,请专家就如何巩固学生的兴
趣给予指点。

4、后进生的学习是每位教师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作业完成方面,课堂上我们想尽办法去引导他
们、鼓励他们,课后主动利用时间帮助他们,及时捕捉
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但是较好的表现也只能坚持一两
天,之后又恢复原样,依旧我行我素,课堂上态度消极,作业屡次不能完成。

办法想尽,依然效果不大。

如何解
决后进生屡次不完成作业的问题,请专家予以指点。

5、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进行沟通教育,学生表面应付,当
面承诺,背后照旧。

以后还会如法炮制,教育显得苍白
无力。

有一些学生学习不用心,为了完成作业就抄袭,更有甚者,他们连题都不看,独立思考就更谈不上,教
师告诉他们利害,还分层次布置作业,但毫无效果,他
们依然是一抄而过,请专家就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给予指点。

6、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难度较大。

面对当前父母长年在外打
工,孩子由祖父母或亲戚代管,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父爱
和母爱,心理留下了阴影,加之学生年龄小,承受困难
的能力较弱,心理往往会出现障碍。

没有家长的监护、家庭配合跟不上,致使这些孩子亲情缺失、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淡漠,很难融入集体,甚至旷课、上网,无心
学习。

请专家就如何有效开展班级留守儿童的思想、心
理教育工作给予指点。

7、教学应该与实践结合起来,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走出校
园去体验生活,思想品德教学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学生的安全问题很让人头疼,即使发生问题,有时并
非学校的责任问题,可家长要闹,媒体要报导,而且会
添盐加醋,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致使我们不能
也不敢带学生参加实践。

学生就认为教师只是说教,甚
至对教师讲的半信半疑,长期下来,干脆不信、不听。

请专家就如何解决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进行指点。

8、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都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
罚学生,这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人文性。

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思想、心智不成熟,还往往错误的固执,对教师讲的不以为然,与家长一起教育也无济于事。

如果没有一定的惩戒手段,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甚至很可能“师将不师”了,可惩戒稍有不慎,就会被冠以“体罚”,至少有“体罚”之嫌。

没有刚性的方法和措施,一味地顾及“人文”,只会让孩子们形成“无所谓”的心态。

该不该给以适当的强制和惩戒?又如何对学生进行惩戒?
9、学生对读书的用途不能正确认识,对前途茫然。

部分学
生认为“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我们努力读书又能怎么样?”。

他们对书上讲的和大人们说的道理并不真切的相信,加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必然的尊重和被尊重的关系,也似乎不是完全的平等关系,更像是教师有求于学生,他们认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所以他们不羡慕学习好的同学,更不会去向他们学习他们流露出“即使不完成任务,老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所以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教师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学生走向了“麻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措施,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到读书有用,并能为了一定的目标迎难而上、锲而不舍。

10、学生品德、学识、思辨等能力的提高,与阅读大量有益
的书籍有关,可现在农村的孩子,很少有主动找好书读
的。

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比书籍更能吸引孩
子们的眼球,他们宁可上网也不去读书;教师又不得让
学生买书,更不能组织学生买书,良好的建议往往因没
有书这个载体而搁浅。

优秀的文学作品很难陶冶学生的
心灵,很难影响他们。

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重新拾起“书
本”。

11、案例:初中一年级学生党某,其母与别人另组了家庭,
其父长年在外打工,祖父在家照料他。

家庭的变故,让
其心理蒙上了阴影,父母不能进监护和教育职责,祖父
对他有无可奈何,他养成了上网的习惯,实在没钱时,甚至打着逼祖父给他。

在学校动不动就逃课,自私和冷
漠悄悄跟随了他,学习就更谈不上。

措施:班主任格外关心他,对他显示了充分的宽容和耐
心,还动员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

可他总是隔三差五的
逃学,因安全责任故,班主任既不能叫其祖父,其父又
叫不回来,无奈之下,今春开学之际,要求家长到校,可家长到校后,并没有就孩子的监护想出可行办法,还
与班主任弄得不欢而散。

学校副校长出面协调,并让孩
子在班级做出保证,可第三天,该学生就因强借同桌的
笔而打架。

副校长再次出面进行教育,孩子承认了错误,并决心做好,可到了周日下午到校上自习时,又不见其
人了。

此生生活一团糟,心理又要经受不该经受的压力,真不知今后会怎样。

困惑:我们的最大困惑是:当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家长监护、教育、帮助或是需要家庭配合教育时,我们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这样下去,不谈其学业,就孩子的安全健康、心理健康必受严重影响,甚至怕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分析:近年来,学生中遇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由七八十岁祖父母代管的或是根本无人代管的留守儿童人数增多,对这些孩子,我们不得不把孩子的学习置于安全和心理健康之后,更为担心的是,这些孩子出现问题或是有了较大困难,我们无从下手,既不敢与其上了年纪的祖父母联系(一是担心老人的安全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老人根本管不住孩子),其父母又离家较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孩子有了错,我们进行说教,略见有效,我们很是庆幸,如果无效,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长此以往,爱的缺失却助长了孩子责任感的缺失,人情的淡漠。

我们该如何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