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最困惑的三个问题

教学中最困惑的三个问题

两年半教学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近年,学生的厌学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表现复杂;此外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摘要:也任重道远。

由其带来得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而出现厌学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都有其形成的因素。

我们要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让我们的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关键词:厌学;学习兴趣;道德修养一、中学生厌学情况分析及相应对策厌学情况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是所占学生比例越来越重。

初中有、高中有;中专有,普高也有。

不仅乡镇有,一是涉及的范围广。

城市有;,人数之多,根据对珠三角地区城乡多间中学的了解,厌学学生大都在50-60%之间,少数乡镇中学甚至达70-80%初中毕业不愿读高中,高中毕业不愿上大学,本地学生不愿异地升高级学比例之重,令人吃惊。

三是表现复杂。

校。

职高、中专、成校等学生,学习马虎,得过且过。

到学校不是为了学知识,求学问,而是为了混日子、弄文凭。

上课不听不记不做练习,教师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

有些学生教师批评不得,学校管不了,厌学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厌学而产生的的一些负面影响令人忧虎:精力过剩,课余时间想到的就是“玩”,而且越新奇越刺激越好。

一切以“我”中心,对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不良现象视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

不关心政治,不过问国事。

而不见,充耳不闻,明哲保身,不求大过。

乱交朋友,乱谈恋爱。

极少数学生甚至因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厌学原因分析2学生自身的原因入学文化基础差。

厌学的学生中,大多是一些考不上重点中学,重点中专或未能升入理想学校的落选生,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此种现象更为普遍。

思想政治素质低。

有相当部分的厌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是“双差生”,平时纪律松散,缺点毛病不少。

既自负又自卑,无远大抱负,多功利思想,城乡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对那些厌学的学生来说,这精彩)(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社会原因:我省的经济腾飞的“外面世界”无疑成了对学生的一大诱惑与刺激。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一些陈规陋习甚至丑恶的东西死灰复燃。

譬言封建迷信,哥儿们义气、一切向钱看,事不关已、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等等,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党政机关的某些不正之风影响。

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舞权弄术以谋私利等。

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的富有,居住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外加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境的优越等等,不少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除了每月不少学生的父母往往异地经商或赴港台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拒感。

甚至半年一年定期的经济关照,电话往来外,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的关心过问甚少,如此家庭,教育学生方面就显得明显欠缺。

不少学生不仅家庭富有,所有叔伯姑婶爷爷奶奶等,富有者亦大有人在,平时你给十元八元,我给、“严”钱一多了,玩就有了开支,厌学就有了条件。

一些家长教育子女不得法,学生经济来源广阔。

几十甚至上百,“宽”失当。

平时对子妇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学生领教惯了,于是变得固执或自卑,此对学习极为不利。

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劳动原因,平日很少主动到校了解自己子女学习纪律情况,“急性子吃热粥”,效果难佳。

极少数家长因对儿女就读学校一旦子女出了问题,不得不被动与校方或教师联系,作为子女的建校作过资助,于是对学校便有一种施恩感,大多喜欢校方对自己子女宽容而不乐意学校的严格管理。

对此心领神会,如此对学生管理十分不利。

学校原因教学体制陈旧。

学制固定、教材固定、专业固定。

对地处珠三角,面临台港澳,且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大脚板穿小鞋子,别扭得很。

.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理论多,实践少;看的多,做的少;教师灌的多,学生吸收的少……这与相当部分学校教学、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欠缺有关。

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

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的方法亦有很大关系。

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不高等等,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无形中引起了)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教师队伍(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

对策。

根据厌学原因及表现复杂的特点,在采取对策时,我们应坚持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

3具体设想及做法是:社会方面。

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和廉政作风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

下大力气坚决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间空,和诱惑。

加强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益。

凡是成年人才能干的事,譬如电子游戏机室、营业性歌舞厅等,应明文禁止中小学涉足,违者,应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招工招干或招聘其他服务人员的公司企业,应规范招收办法,严肃招聘纪律,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既重文赁,更重水平,从而减少中学生走向社会时的侥幸心理。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效地防止和抵御来自港澳台等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各级党和政府、社会有关人士等在对教育的投资时,既注重学校的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学校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校有空间学,有东西看,有条件玩。

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仍需继续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真正让读书人成为社会上所羡慕的一族,从而使学生知道学科学,学文化的重要。

家庭方面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学生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多些向子女灌输竞争意识,尽可能地减少“坐吃祖宗”的惰性心理。

父母要尽可能多些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些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我们认为,在珠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多给子女以心灵上的关怀教育较之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

教育方法上要宽严结合,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平时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注重技巧。

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学校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的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因地制宜地开设学制较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真真正正学到知识和技能而去,为家乡经济的建设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力气加强学校实验、实习、见习等设备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决心抓好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工作,使学生从枯燥呆板的学习情境中解脱出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课堂上学得主动,课余生活中自由灵活,学生管理上同样坚持宽严结合的原则,学习要求上严格标准,课余活动中玩得开心,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育人环境。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注重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走出去”“请进来”,以求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一种特殊现象的研究探讨,我们主张各级各类学校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那么,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厌学这一难题将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

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

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

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

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

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