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
蒋先生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最近阅读了陆发春先生编著的《胡适家书》,对真实生活中的胡适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越发觉得先生的伟大之处。
《胡适家书》除了前面的序言、陆先生关于胡适家书的价值和后面的胡适年表以外,收录了100余篇胡适写给母亲、妻子、朋友和孩子的书信,分别被编在“孝敬篇”、“情愫篇”、“问学论世篇”和“教子篇”中。
透过这些书信,你仿佛看到一个孝顺的儿子、隐忍宽怀的丈夫、治学有方的学者、温和的父亲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一、孝敬儿子
胡适先生三岁时父亲病逝,是母亲冯顺弟亲辛苦苦将他们兄弟几人抚养成人。
母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也十分孝顺。
在他14岁的时候,母亲一手做主为他订了婚。
尽管不情愿,胡适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在50多篇写给母亲的信中,读者可以随处可见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
面队母亲的催婚,他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于是选择了接受。
但是,他不乡耽搁自己的学业,于是耐心给母亲解释不急于结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因儿女私情“吴己学业、加累家庭”。
无论是教书还是求学,他会在书信中将自己的衣食住行、身心状况、所观所感、地域风景与人际交往一一事无巨细地汇报给母亲。
从1910年至1918年,他只身一人在美国读书。
在1912年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他将康奈尔大学所在的城市Ithaca以及大学校园的建筑和自己的心情一一做了详细描述。
有一次,他晚上乘坐“睡车”到波士顿旅游,回来后立即写信给母亲汇报旅游的情况,并耐心解释“睡车”是什么。
“其壁上及座下,皆暗藏床褥,日间但见座,夜则去座下榻。
”想象一下母亲接到异国他乡求学儿子写来的如此详细的信时那种骄傲愉悦的心情吧。
不但如此,胡适先生常常将自己的近照寄于母亲以了她的思念之情。
有时,他也会在给母亲的家书中附上自己所做的诗歌。
他并没有因为母亲不识字而嫌弃他或者减少与她的沟通交流。
对于母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胡适先生从没有流露出抱怨。
在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儿对于此事,从无一毫怨望之心。
盖儿深知吾母对于儿之婚事,实已尽心竭力,为儿谋一美满家庭。
儿如有一毫怨望之心,则真成不明时势,不通人情,不识好歹之妄人矣。
”
胡适先生体恤家中经济的状况,总是想办法筹集资金寄往家里解决家中的生活之需。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是否有教养,首先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胡适先生对待母亲做到了“乐其心,不违其志”。
二、大度丈夫
通过胡适先生写给妻子的60多封书信,感受到一个丈夫的温和、大度与宽容。
母亲一手做主为胡适先生选定的妻子江冬秀虽出身名门,但江冬秀就像那个时代的农村女性一样,是个没有接受多少教育裹脚女孩。
一个是学贯中西的才子,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姑,然而,胡适先生对其却能平等待之,包容有加。
在胡适先生在美国求学期间,外界传言他与别人结婚。
为了宽慰母亲,在几封家信中,胡适先生让母亲莫乱信别人传言,他说“儿若别娶,于法律上为罪人,于社会为败类”。
为了减轻母亲和未婚妻的压力,他在书信中写到“女子能够读书识字,固是好事。
即不能,亦未必是大缺陷。
书中之学问,纸上之学问,不过人品百行之一。
吾见有能读书作文而不能为良妻贤母者多矣。
”
胡适先生希望同未婚妻成为“伉俪而兼师友”,因此,他反复鼓励冬秀读书写字,每当冬秀取得一点进步时,他便喜不自禁,在回信中给予她鼓励、表扬和建议。
在一封信中,他问到“进来尚有功夫读书写字否?识字不在多,在能识字义,读书不在多,在能知书中之意而已”。
他提出建议说家信“最忌说许多套话、说许多假话。
若用假话写家信,又何必写乎?”
胡适先生对江冬秀女士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他冬秀的称呼中略见一般。
江冬秀女士比胡适先生长一岁。
胡适先生在结婚前写给她的书信多以“东秀贤姊”尊称,结婚后则改为“冬秀”。
抗战期间,胡适先生在美国,为了安全起见,他给妻子写信时多称呼她“端姊”。
尽管妻子对他有时不理解,甚至有些泼,但胡适先生并没有因为江冬秀没有文化而嫌弃她,抛弃她。
相反,他时常赞美妻子对他的关怀,尤其是感谢妻子对他“不为官”的理解和支持。
他出门在外的时候,叮咛妻子“千万要写信,不可忘记”。
当然,江冬秀的善良、体贴、能干和大度也是赢得自己丈夫尊重的重要原因。
婚姻关系中,包容是爱的基础。
三、智慧学者
胡适先生尊重知识、热爱学术。
他认为“学术是国家无形的财富,也是国家无尽的财富”。
十几岁时常常作诗撰文为报社投稿,18岁,担任《竞业旬报》编辑并成为主编。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曾多次组织演讲,撰写文章,学术荣誉不计其数。
1914年,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独自一人获得了“卜朗吟”征文奖获被国内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胡适先生关心时政、热心社会教育但却无意为官,他只想一心一意执教治学。
26岁时,他提出治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
他不指责革命,但不赞同无效耗费的未成熟的革命;他主张“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他希望人们“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结
果”。
上个世纪20年代,面对学生的爱国运动,他认为学生若要爱国,首先应立定脚跟,将自己“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胡适先生赞同健全的个人主义,倡导女子独立,倡导新文化。
他认为一个容忍小脚、八股、太监、姨太太等达几千年之久的固有文化是不能引人向上的,也是不足以令人迷恋的。
国人的自信必须站在反省的基础之上,实事求是是最可靠的反省。
胡适先生不计较个人恩怨。
他在鲁迅遭受批判的时候,挺身为鲁迅辩护说“凡论待人,总需待平,爱而无其恶,恶而知其美”,指出“鲁迅有他的长处”。
虽然他与陈独秀先生有意见分歧,但在陈独秀被捕的日子里,他设法积极营救。
国家危难之时,他不得已参与到政治中成为国民政府官员。
为国家利益,他赴美国工作。
在那里,他利用广播电台对美国人进行广播,让美国人民了解当时的中国;走进华侨群体进行演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在美国国会进行演讲,呼吁全世界对日本进行禁运和日货抵制;同罗斯福总统会晤使其放弃妥协思想。
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抗日战争中,他呕心沥血,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5年8月,胡适先生建议共产党领袖“审查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展望未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力的第二政党”,只可惜,内战还是爆发了。
去台湾前,他泪洒北平,他舍不得北大,这个他热爱和工作的地方。
胡适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白话文运用与普及者,将永远背离市铭记。
胡适先生去时候,自发送殡的人群高达30多万。
毛子水执笔的墓志铭曰“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容,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至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骼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蒋先生为他题写了“智德兼隆”的挽额。
无论是作为人子、人夫还是学者,他值得每个人尊敬。
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值得当今的社会和人们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