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大事、做好事、做大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大事、做好事、做大

☆☆班级学习简报第三期主编:王军2012年10 月29 日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大事、做好事、做大好事,那是你的才、你的能、你的才能;一个人如果能为他人做事、做成事、做大事、做好事、做大好事,那是你的德、你的行、你的德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程郁缀教授学习情况:青龙县初中物理一班学习日志:提交数 1030 评论数 17班级推荐数 4 学习总结:提交数 90 评论数 10 班级推荐数 1 作业:提交数 717 评论数 0 班级推荐数 15 论坛研讨:发帖数 159 回帖数 113 精华贴数 0 工作案例:提交数 107 评论数 5 班级推荐数 0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 2 评论数 0 学员数:90问题4:班级人数较多,有八九十个人,差生占大部分。

探究性实验课上课较困难,往往完成不了预期教学目标,怎么办?专家:这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的现实。

人数太多确实是目前许多地方遇到的困难。

人数多当然很难像人数少那样开展探究,但也并非都不作为。

至少可以在教授课中穿插某些探究要素的培养,关键还是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问题。

就如我前面所说那样,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肯花时间,知道把时间花在哪,这样即使是以讲授法为主的课也具有探究的味道,也可以实现部分的探究能力。

标题:第6篇作业“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2”发布初中物理专家(发布时间:2012-7-31 11:07:54)者:内容: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结合你的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提交者:王海军(提交时间: 2012-10-25 16:29:29)答题内容:1.让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索质的全面要求。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

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那么,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呢?在借鉴有关教育专家、学者、同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结合点—信息技术,即努力让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依据新课标、新教材,我将中学物理实验分为三大类: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探究实验。

针对每一类实验的内容特点、操作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水平的不同,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术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等方面的优势,将“波的干涉”、“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实验现象演示出来,信息技术主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们用;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上的优势,帮助学生及时得出实验结论。

典型的应用有“探究共点力们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凸透镜成像规律”等,信息技术主要起到支撑学习的们用;而在课外探究实验中,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环境创设工具,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的探究平台,如“天体运动”、“核裂变”等。

总之,要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撑我们的实验教学。

2.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误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种误区: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研究课、示范课或展示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

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日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但是,他们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以往CAI的影响,误认为整合就是"CAI+学生活动”是CAI的新形式。

所以他们的改革仍然停留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教学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依然继续。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切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学习“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课程,请你谈谈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试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作一说明。

提交者:陈金勇(提交时间: 2012-10-8 22:00:15)答题内容:一、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节课二、教学目标(1)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用实验加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2)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 通过将惯性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教育。

三、重点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四、教材分析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是力的知识的深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也是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等内容学习的基础。

其内容设置上有利于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一些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观点冲突,提出了一种纠正前概念的学习方法——矛盾冲突法。

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探究,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

(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以生活概念为基础,自然地引出科学发展史上问题质疑背景,强化矛盾冲突;从生活中惯性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的危害”将物理还原于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实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支撑点,实验探究为学生经历实验设计与数据记录、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创设了条件,为培养科学方法、自我表述、实践能力创设了机会。

“迷你实验室”帮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习实验验证方法,渗透STS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思路(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借助于信息技术媒体优势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支发现问题,为运用矛盾冲突法纠正错误认识,建立的正确认识作好铺垫。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

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完成探究任务,实验完毕时再播放斜面小车实验动画,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第三阶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向学生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分析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原因,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纠正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错误认识。

(2)惯性的教学以实验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来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一做惯性小实验,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实质。

教师播放有关惯性现象课件,帮助学生分析惯现象,学会正确地分析惯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师用小锤子演示分别用不同紧固方法,以突出惯性在生活中利用的实际意义。

也以矛盾冲突的方法完成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的教学。

六、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羊角锤、惯性演示仪等。

学具:透明胶布、棉布、毛巾、钩码、木直尺、塑料尺、木板、木片、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鸡蛋等。

七、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激发矛盾:大屏幕投影出课本图6—1、6—2、6—3、6—4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课本、钩码做实验,感受施力物体运动不施力物体就停下来过程。

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说,教师投影)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

展示亚里士多德观点。

展示伽利略观点。

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课件,让学生试着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激发矛盾: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

后来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等人也进一步论证发展了他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对立点是: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不受力能不能运动。

真理只有一个,哪个对?请同学们用实验探究吧!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本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播放斜面小车实验的课件,提供研究范例讨论:此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来?三次实验中水平面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说明了什么?(2)估计困难,寻思对策,完善方案(毛巾、棉布不平整,塑料尺和木块组成的斜面坡度过大,钩码放的位置不正等都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时只对有效实验进行数据记录,用长木直尺放在毛巾边上直接读出数据,节省实验时间。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答案和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用木块和塑料尺搭建斜面,让钩码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分别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滚动,记录钩码滚动的距离)教师巡视并作实验指导: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趋势,再从中发现规律。

视情况引导学生讨论。

4、学生汇报分析与论证的结果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播放斜面小车实验,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正确地口头表述。

归纳总结:(1)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

展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并议论定律中“一切”“不受外力”“或”和“总保持”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