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教案

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教案

1 秋天教材解析《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全文有3 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

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

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

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秋季景色优美,作者所选的景象都很具有代表性。

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

“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10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 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 个字和横撇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 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3 个偏旁,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偏旁,偏旁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3 个偏旁,都是以前学过的字变化而来的。

可以再现以前学过的“木、口、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字变成偏旁后的差136别,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建立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要注重渗透多种识字方法,降低难度。

如“秋、叶、会”等合体字可以在学会新偏旁的基础上采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有的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学生记忆,如“飞” 就做张开双臂飞翔的动作;“片、个”都是量词,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说说“一片()、一个()”,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字的印象;有的可以建立文字与图片的联系,如“树叶、秋天”;有的可以对比着认一认,如“大”可以结合“小”字来识记,让学生初步知道有些字词偏旁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

从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

有相反的意思。

教师在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常用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充分交流,力求做到一字多法,一法多用。

还可以用熟字组成新词,引导学生巩固识字,扩展词汇。

如“秋天、天气、大树、树叶、纸片、个子、飞鸟、飞走”。

2. 写字。

在巩固撇、捺写法的基础上,本课要学写新笔画横撇。

教师在范写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

本课要写的4 个生字中,“了”和“子”、“人”和“大”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加以区别,指导学生在写好“了、人”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写“子、大”。

本课4 个字书写要点:2画,独体字。

了横撇的撇不宜长;弯钩沿竖中线写,稍弯。

3画,独体字。

子横撇短,弯钩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略长。

2画,独体字。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捺脚与撇尖持平。

3画,独体字。

大注意写法与“人”的区别。

撇要写成竖撇,捺在横中线下起笔,捺脚比撇尖略低。

教师示范横撇: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可编辑第四单元137本课要写的 4 个生字,可以组成一些新词,如“日子、大人、大雨、大山”。

学有余 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1. 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关注轻声的读法。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建议教师通过范读,学生跟读,感受“凉了、黄了、叶子、来了”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 化。

也可以边读边配以轻重变化的击掌声或呈现词语时前后两个字字体大小、颜色深浅不 同,提示轻声词语的读法。

关注词语连读,不唱读。

在读好轻声词语的基础上,将词语放入短语中,如“天气凉 了”“树叶黄了”“秋天来了”。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式适当体会这一类短语的节奏感。

困难较大的还可以采用在短语下画线的方式提示注意连读。

借助拼音读准“一”的变调。

如“一片片、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一’字”,可以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分别读 不变调和变调的一串词语,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 音韵美。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或引导 学生想象课文中美丽的秋景,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秋天的 情感。

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生活体 验,再现图片、抓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背诵在课 堂上进行。

2. 理解运用。

导入部分建议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尤其是四季如春的地区 更需要提供图,以便于学生建立秋天天气转凉,树叶变黄等直观感知。

大多数地区的学生对秋天树叶黄了、落了的景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大雁南飞的情 景,可能不熟悉,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复述生活经验等直观手段,增进学生的 了解,引领学生走进秋天的情境。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从“天气、树叶、天空、大雁”这几个方面来写秋天 的特征,可以通过表演、视频等方式,体验和感受景物的变化,体味秋天的情趣。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可通过把“那么”换成“非常、很”等,帮助学生理解“那 么”表示程度深,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个句子的教学,教师可以 借助插图,或者提供大雁南飞时两种不同队形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会儿……一会 儿……”表示变化快,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 省略时,读阴平。

在 去声前念阳平,在其 余声调前念去声。

“一”的变调规律:“ 一 ” 在单独使课文中出现的“那么……那么……”“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有的老师希望能138可编辑用其中的句式指导孩子们进行说话练习。

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说,这个要求放在一年级上册是不适宜的。

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不要随意添加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问题提示★“一”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在课文中会有三种不同的读音?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在注音的时候做了变通的处理,直接注“一”变调后的读音,如“一片片”“一会儿”(二声)、“一群”(四声),是为了避免讲授规则,而是让学生直接在大量的语言现象中体会“一”的不同读音。

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讲变调规则,也不要过度拓展,只需要让学生了解有这个现象,并且借助注音在课文中读准这几个词语就可以了。

★“一会儿”的“儿”字上面为什么没有注音?“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读儿化音。

本套教材对儿化音注音的规则,就是“儿”字不注音,前一个字的音节后增加“r”。

如,“一会儿”中注音就是“yí huìr”。

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儿化,避免读成两个音节。

注音方式的这种改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儿化音,与儿歌中的“话儿”(第43 页)“船儿”(第56 页)等加以区分。

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注音进行朗读,不必讲规则,而是让学生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儿化的使用范围。

★为什么要学习偏旁?本册教材结合识字安排了常用偏旁的学习。

学生认识一批常用的、构字率高的偏旁,有利于感知构字规律,归类识记汉字,提高识字效率。

教材中安排的所有偏旁都是可以作为部首的偏旁,可以在今后直接应用于查字典。

偏旁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可以用来帮助分析合体字的字形。

部首是适应字典编纂的需要而产生的,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

因此,每个字都有部首,但是只有合体字才有偏旁。

这个两个概念要加以区分,避免在教学中误用。

★“里”字的第五笔为什么是竖不是横?1997 年4 月7 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是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原有的笔顺规范进行了完善。

其中,有一些字的笔顺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如,“里、火”的笔顺,“忄”的笔顺。

指导学生书写时,所有汉字的笔顺都以这份文件为标准执行。

可编辑第四单元139教学设计举例140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6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子旁2 个偏旁;会写“了、子”2 个字和横撇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3.结合生活观察,能用“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的句式说说秋天的景物。

教学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典型场景;独体字变偏旁的变化;几个独体字组成生字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请学生朗读课题,圈出课题中的生字“ 秋”,识记“秋”:教师一边出示卡片“禾”和“火”,一边描述:“禾姑娘遇上了火姑娘,头碰头脚挨脚,变成了秋姑娘。

”请学生自由说一说,试着给“秋”组词,如“秋天、秋风、秋千”。

2.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秋天的什么。

请学生尝试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

3.出示需重点关注的词语,齐读: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排成个“一”(yī)字凉了(le)黄了(le)叶子(zi)4. 指名朗读课文,发现学生朗读的突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正确的范读,纠正错误。

(1)出示词组“一片片叶子、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请朗读较好的学生带领大家齐读,注意词组连读。

(2)教师出示词组所在的句子,男女生轮流齐读。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初读环节,不求表达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全面,旨在从课文学习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意识。

“一”的不同读音是朗读的难点,范读和读前提示给予正强化。

连词读是朗读的基础,也是增强语感的前提。

二、对比说话,积累应用1. 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1)请学生圈出相关内容:天气、树叶。

(随机板书:天气、树叶)(2)认读生字“气”,给它找找朋友,组一组词。

(3)引导学生对比说话。

①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最喜欢做些什么?(吃西瓜、吃棒冰、游泳、吹电扇、待在空调房间里……)②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人们(不用吃西瓜、棒冰消暑;不敢下水游泳;不需要吹电扇……)。

(4)多媒体展示夏天和秋天不同的树,让学生说说树木的变化。

(5)随机学习生字“片”:请学生组词,积累应用,说说“一片()”。

(6)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木”变成木字旁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木字旁将捺改成了点。

引导学生理解“树”和“木”有关,初步知道偏旁和字义的关系。

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

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了“叶”。

2. 引导学生想象落叶的数量,理解“一片片”。

(1)范读句子,引导学生想象有多少叶子从树上飘落。

(2)分别出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