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同时其设计潜力是巨大的,它对于中山市中心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感谢中山市领导及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对我们的信任,使我们能有机会参与这个具有历史性的标志性建设项目的投标。
同时,我们借此机会感谢剧场设计专家李道增先生,舞台设计专业李畅先生、声学设计专家吴硕贤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国家大剧场院设计组装以及北京总装备部设计院,甘肃工业大学舞台设计所,正是由于他们的意见与努力,使我们的设计的舞台功能及配置,厅堂的建声设计趋于完美,我们相信“过程”依靠合作,否认偏见,在项目的最终成功中,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也要感谢我们的结构、机电、设备、室内及园林设计师,感谢他的通力合作及宝贵意见,同时,也要感谢加拿大黄雄建筑事务所,在我们的方案中也柔和了他的一些概念。
以下所展示的是过去一个多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记录了我们对于中山个文化中心的理解与研究。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目录(一)背景资料1、地理位置2、设计依据(二)建筑设计1、城市设计1)城市设计的要求2)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3)总体布局2、建筑设计1)平面功能布局2)建筑造型设计3)交通流线组织4)建筑消防设计(三)园林设计(四)声学及视线设计(五)建筑设计图纸(六)舞台设备设计(七)结构及设备设计说明(八)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指算(一)背景资料1、地理位置本方案位于中国广东中山市,基地北靠博爱路,西面及西南面毗邻孙文纪念院和孙文广场,拟建建筑位于主要城市道路——兴中路的东端,并将与周围的中山市体育运动中心、中山市广播电台及中山市主要行政办公区共同构成该市的主要城市景观。
2、设计依据1、中山市文化艺术建设领导小组二OOO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文<中山文化艺术中心设计邀标书>2、中山市规划局2001年4月24日文<中山市规划咨询意见>3、中山文化艺术中山设计任务书。
4、中国现行的设计规范及国家标准。
5、中山市规划局2001年12月组织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研讨会专家意见。
6、参考比较大量的世界各地著名的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
(二)建筑设计设计方案是基于我们对中山市这一历史悠久文化名城的认识,以及对文化中心为一特定功能的理解基础上产生的,考虑到文化中心位于中山纪念公园和兴中道底景的重要城市位置,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关系及相应的城市空间,将优秀的建筑艺术与高超的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的文化建筑。
1、城市设计1)城市轴线由于拟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基地位于中山市主要城市景观道路——兴中路南端,毗领重要的纪念建筑——孙文纪念公园,靠近中山市一些主要的行政、办公、区体育建筑,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方案构思之前对城市和环境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
在总体规划中,我们尊重原有的城市轴线——南北向的兴中路与东西向的博爱路,将文化中心的主轴线垂直于兴中道,以便与兴中道两侧现有公共建筑取得呼应,同时,在3~5年以后形成孙文纪念广场时,建筑也能成为广场的对景。
通过新旧轴线的组合,使得本方案与原有城市环境密切关联互相衬托,成为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2)城市空间尺度中山给人的第一印象亲切、舒适、自然的城市空间,尺度宜人,广场及轴线的形成均是通过小尺度的建筑及环境景观,从分析兴中道的景观构成可看出街道空间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空间,文化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必须遵从原有的城市关系。
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我们认为须强调以下几条思路:a、从分析兴中道、孙文纪念广场、博爱路景观及孙文纪念公园围建筑入手,确定文化中心的设计思路及形态。
b、强调空间安排上与兴中路景观的统一性,特别是临兴中道及博爱路街面建筑在水平方向的连续性和建筑对空间的整合作用,以及对孙文纪念广场在建筑尺度及形象上的特殊处理。
c、鼓励步行系统与街面活动,使人们采取步行的方式能够方便地穿梭活动于兴中道各主要场所。
d、孙文纪念公园是兴中道景观轴线的南边起点,本地段位于公园一侧,建筑应尽量减小体量。
e、基地西侧是低矮的别墅,东侧是6~12层的住宅,相对零散,因此本地段周围街区须通过文化中心的体量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界面。
f、从分析兴中道的景观构成可看出街道空间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空间,文化中心的建筑亦道从这种原则尽可能地退让道路。
3)总体布局基于以上关于城市设计的要求,我们在总体布局上做出以下回应:a、在用地中心的位置布置大剧场、小剧场主体高度控制在18M,底于中山像基座,用地东侧布置群众艺术馆。
b、立方体的大厅包含了大剧场、小剧场,并且位于基地中央,在沿博爱路、兴中道、孙文公园三个面上都作出尽可能的退让,尤其从空间关系上距孙文公园留出180的绿化带,布置雕塑公园,可减少对孙文公园的压迫感,临博爱路后退50M,临兴中道后退70M,基本上符合兴中道的空间关系。
c、完整并不完全对称的布局使文化中心能够很好地兼顾到本地区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形成文化中心所应具备的艺术气质。
d、大剧场、小剧场、电影院、艺术馆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出入口和疏散前厅,方便独立经营,其它各个区域均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同时又相互有机联系。
e、大小剧场前留有近6000平方米的前广场可举行各种市民活动,临博爱路一侧结合退让空间布置艺术品商店及电影院,可形成市民休闲广场,满足确定文化产业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要求。
f、基地的西南侧,利用空地用作雕塑广场与孙文雕塑遥向呼应,在环境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延续着历史的空间感。
2、建筑设计1)平面功能布局整个文化中心由二大功能组成——演艺中心、艺术培训中心a、演艺中心包括1300座的大剧场、600座多功能小剧场、100座的影音演播厅,1300座的大剧场在功能配备上可演出大型歌舞、交响乐和各种综合节目,6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可演出中小型音乐会、室内乐、小剧场戏剧,也可以作为电影院的后备设施,两个剧场并排布置,各共同使用后台景片场地及化妆间,入口前厅可分可合,在使用上非常经济合理。
b、大剧院观众厅从建筑声学和舞台视线设计方面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剧院设计,以获得最佳视听效果,舞台设计也考虑剧场的多项功能,设计了大型主舞台、侧台、可调节乐池,为求使其成为专业剧院。
c、临博爱路一侧布置艺术品商店及电影院,充分满足市民休闲活动。
d、艺术培训中心布置在基地东侧,独立进出,根据要求设计了各种专业教室、交谊舞厅、办公、快餐部等等。
e、100座逸仙影演播厅设置在小剧场的前厅下部,结合参观路线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山风光和历史的场所。
2)建筑造型设计a、过程的演绎b、运用简单的几何元素进行形体组合,使整个建筑外形变化万千,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建筑造型,宛如舞台上不断变化的布景充满戏剧效果。
c、第五立面的设计:将方形的主舞台尽可能远离中心像,同时将高起的观众厅上部归纳为一单纯的园形,剧场前厅及侧厅的屋顶用半透明与透明材料交织穿插,每当夜晚降临,大剧场内明亮的灯光透过大厅幕墙和顶棚映射在空中,色彩斑澜,在这里光与音乐交相辉映,使文化中心成为中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d、外墙材料主要采用石材与铝合金半透明幕墙及点式透明玻璃幕墙相结合,深褐、米黄,红棕三种颜色的花岗石互相对比衬托信仿如凝重的古典音乐,而透明的玻璃幕墙宛如轻快的圆舞曲,轻盈而悠扬,充分表现出现代文化建筑的特性。
3)交通流线组织人流:a、剧场观众人流:由兴中道经过市民活动广场可进入剧场前厅。
b、电影院观众人流:由博爱路的单独出入口进入。
c、艺术培训中心人流:在基地的东侧支路上开设单独出入口。
d、演员人流:由基地南侧进入,通过楼梯或电梯到达各自位置。
e、贵宾人流:由兴中道进入位于剧场下部的贵宾厅。
f、参观人流:由市民活动广场——大剧场——小剧场——逸仙影音演播厅——雕塑花园——孙文纪念公园车流:机动车流主要在基地的东南面进入基地,公共交通下客处分别设于兴中道及博爱路上,机动车停车场设于文化中心南侧,向15M宽的支路开设出入口,避免了与人流的交叉,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也相应开设在支路上。
货流:用地南侧设货运通道,并于一层设置大面积的装卸场地,以满足装卸演出布景,道具及器材的需要,同时,该通道也可以作为垃圾运送出口,与观众人流互不干扰。
4)建筑消防设计考虑到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我们严格按照中国民用建筑防火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按规定设置消防中心、划分防火分区、布置疏散通道和出口,消防电梯均设置防烟前室、观众厅、门厅、地下车库等大空间采用自动喷淋系统。
(三)园林设计中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林设计构思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时间与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
2、基地本身的结构。
3、环境与建筑之间、人与建筑的依存关系。
本方案主要从三个意象来处理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林设计:1)水的意象:水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东西,方案将剧场主体的周围设计成一片片的水池,点缀形态各异的喷泉,形成良好的环境景观,大剧场正面结合台阶刻意设计了一片高3.6M的水墙。
涌起的水流与喷射出的点点水珠,更加能衬托出文化艺术中心的高贵气质,临博爱路一侧,采用装饰性的遮阳植物,并在临水边选择适当的尺度、树形和布置方式来形成一条富有生机的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绿化带,从而使大剧场与城市主交通之间形成一道绿化屏障。
2)山的意象:由于文化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如何在室间与孙文纪念公园建立起一种联系是环境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方案将基地西南侧一片空地处理成高低起伏的山坡,布置自由的树木、雕塑形成一个丰富雕塑花园,从而在空间形态上成为孙文公园的延续。
3)光的意象:广场的地面铺地的设计采用4.25×4.25的方格石材铺装,每隔8.5×8.5地面安装地灯,每当演出时,地面上星光点点,与天棚上透射出的光线形成良好的呼应。
(四)声学及视线设计设计依据本方案主要是依据招标书所提出的声学功能要求来进行建筑声学设计。
噪音控制从最基本的要求出发,我们有计划地布置观众厅与服务设施的位置,以保证表演空间的安静。
特别注意观众与舞台之间,以及观众厅与嘈杂的机械用房之间的距离。
沿着每个观众厅设计了一条50mm宽的伸缩缝,可以防止结构传递不必要的噪音。
伸缩缝划分了建筑的安静区域和噪音区域。
表演空间被设计在静区,其他服务设施如洗手间、电梯等则布置在缝的另一边的噪音区。
尽可能地,在内部表演空间与外部噪音之间至少要设计双层隔墙。
观众厅的屋顶同样也要采用双层构造隔离。
表演厅的天花板有采用很重的混凝土板,天花板上面有3米高的空间,然后是另一层厚重的混凝土屋顶,用隔音垫进行声学隔离。
最后,空调通风系统均采用静音操作设计。
从而使本方案噪音控制的PNC值(理想噪音水平)达到15或更低。
室内声学设计根据招标书的要求,本方案的观众厅必须同时满足歌舞和音乐演出两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