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教育的第五种存在形态是评价(肖川语)。
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分,也有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之别。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导向、激励、调节、检查、甄别、筛选等功能。
日本《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的作者认为:“教育评价,就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儿童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
”由此可见,评价会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新能力。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教育评价科学化。
一、确立科学的评价策略
.评价目的的激励性
传统的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
“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
”(布鲁姆··)。
这样,评价就演变成了选拔学生的工具,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和淘汰。
这种评价只重视少数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对于在教育体系不同阶段所淘汰的的学生兴趣卑微”(布鲁姆(··)。
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带着种种遗憾和失败的心理体验走向了社会,他们很少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对自己和未来缺乏充分的信心,因而他们不可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现代教育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生活的那些特性。
”(布鲁姆,年),评价的目的就演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实际上,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学生个体而言,他均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正确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性产品,从而使创造能力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学生时代的创造将对他一生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一个由充满创造力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无疑将具有更强大的创造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要发展,不要偏废。
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仅有“智”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里面单纯的对知识的记忆、背诵、训练与复现更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
这种素质结构有利于学生长远创新能力的形成。
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更会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第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所谓和谐发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样样都好,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存在两个所有特点都一致的学生个体,我们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爱因斯坦语)。
正确的评价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是学生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秀,但他自己总有某些值得他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他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