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

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

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

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

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

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

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①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

“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

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

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

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

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

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

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

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

“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

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

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

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①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

(二)婉约含蓄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

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

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

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

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惊喜之情,言无不尽。

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①。

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

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

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

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

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

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③,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

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

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

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

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

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

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

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

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

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

下阕用典抒情。

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

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

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