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二○一四年十二月1
重庆交通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引言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市与交通运输部共建,交通特色与优势明显,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在贝宁开办有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具有招收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4万余人。学校拥有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2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韩其为、梁应辰、杜彦良等15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学科首席科学家或兼职教授。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7年超过90%;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00年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全国毕业2
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评选中,我校均获殊荣;学校连续4次荣获重庆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学校主持的《面向交通行业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超过65%的同学面向大交通、大工程领域就业,超过40%的毕业生到中交、中铁、中建、中水等世界500强或知名企业就业。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基本情况1.毕业生规模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5045人,研究生毕业生782人。2.学科结构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毕业生以工科为主。
图1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学科结构图2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学科结构3.性别结构2014届我校本专科与研究生毕业生男女生比例均约为7:3。4.来源结构3
本专科:2014届毕业生城乡户籍比例为5.3:4.7。研究生:2014届毕业生城乡户籍比例约为6.8:3.2。5.学历学位情况本专科:2014届本科毕业率为91.78%,授位率90.15%;专科毕业率为98.7%。研究生:2014届研究生毕业率为100%,授位率为100%。(二)就业基本情况1.就业情况本专科:截止2014年6月30日,初次就业率为92%(其中签约率76.8%,升学率10.7%,自由职业率3.6%,出国率0.9%),连续17年超过90%。交通土建类、机械类、管理类、航海类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就业率较高。研究生:截止2014年11月30日,就业率为92.3%(其中签约率84.3%,升学率3.0%,自由职业率4.6%,出国率0.4%)。交通土建类、机械类、管理类等专业就业率较高。
2.需求情况本专科:有效需求信息17683条,平均供需比为1:3.5。研究生:有效需求信息3498条,平均供需比为1:4.5。
图3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图4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4
3.流向情况(1)就业单位性质本专科:到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基本各占50%。研究生: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为国有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
(2)就业单位行业本专科:大交通、大工程是我校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这也与我校学科专业结构较吻合。研究生:从行业流向看,交通土建行业依然是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3)就业单位地域本专科:西部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在西部就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和贵州
图52014届本专科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62014届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72014届本专科就业行业分布图82014届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5
三地,分别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8.9%、7.9%和3.8%,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0.6%。研究生: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我校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图9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图10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三)就业主要特点1.服务大交通与大工程为主流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在大交通、大工程领域就业的比例达57.84%与70.64%,研究生比例达55.1%与64.1%。表明交通行业、工程领域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而这些单位也是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主要建设方,因此服务大交通、大工程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主流。2.服务西部与基层渐成趋势学校办学立足重庆与西部,毕业生就业也体现出这一特点。西部地区、艰苦地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等已成为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比例超过50%。同时我校毕业生服务于“西部计划”、“村官”、选调生、6
武警边防等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也逐步增强。3.就业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面临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下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国高校毕业生与我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史上更难就业季”,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其中本专科毕业生连续17年超过90%,较好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同时,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步提高。本专科毕业生签约中交、中铁、中建、中水等国家知名企业、优质单位的比例达42.4%。如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签约中国路桥、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签约通用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签约腾讯等世界500强或知名企业比例逐步提高,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八人组”签约武警边防,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获得美国苹果公司重庆地区唯一一张录用函,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年营业额超千万元,花旗银行、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等名企中也不乏交大学子的身影。研究生签约科研设计机构、高等学校、国有大型知名、优质企业比例达56.5%。如土建类毕业研究生签约在桥梁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交通、机械类毕业研究生签约东风、上汽、长安、长城等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管理、信息类毕业研究生生签约中国工商银行、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学校委托了第三方调查机构对2014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独立调查。调查结果如下:7
(一)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毕业生调查:薪酬满意度为85.32%;能胜任现就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98.76%;89.02%的毕业生认为当前工作有较好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对现有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为92.99%;对母校的整体满意度为97.49%。用人单位调查:91.7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单位表现好或较好;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为96.58%。(二)专业相关度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仅6.24%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大学所学专业基本不相关;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工作需要相吻合的满意度为95.89%。(三)服务重点地区或重点行业情况我校始终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大交通与大工程特色。2014届毕业生中超过50%的毕业研究生与本专科生面向西部地区就业,38.9%的本专科毕业生和34.5%的研究生留渝就业。已就业毕业生中超过70%的本专科毕业生与超过64%的毕业研究生到大交通、大工程领域就业。三、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近年来,我校通过实施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多方协同的市场建设模式、五位一体的指导服务体系,坚持面向每届毕业生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一场毕业典礼、一台毕业晚会、一本毕业纪念册、一系列毕业生赠送学校礼物、一次毕业生成果展、一次观看毕业生成果展班团活动、一次毕业生廉洁教育活动),激发毕业8
生的爱校荣誉感和发展使命感,较好地实现了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一)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社会经济、地方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探索实践并提出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1.健全社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一是健全专业申报论证制。在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与院系调整工作中,明确将“有利于招生就业”作为重要原则,对申报新专业的专业师资、实验设备、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论证,达不到条件不予开办。二是严格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已开办但毕业生签约率为55%~70%或招生调剂率为50%~80%的专业,实行橙色、黄色与红色“三级预警”,分别给予调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等预警或退出处理。近5年来,共对18个专业(专业方向)实行预警或退出处理。2.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应衔接机制一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企业经营者走上讲台的双向交流机制。如学校与中交二航局、重庆市外经贸委等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专业教师到企业、大型综合工程项目挂职锻炼,专家型企业家走上讲台为学生主讲相关课程部分内容。教师真正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形势,确保人才培养从方向上能真正切合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