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杜宇玮,郑京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文摘编号:1005-913X (2006)01-0029-C A 摘 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形势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垄断利润;政府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06)01-0029-03收稿日期:2005-10-24作者简介:杜宇玮(1982-),男,浙江东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郑京淑,女,吉林延边人,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区域开发、跨国公司和产业区位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布兰德(J 1Brander )和斯潘塞(B 1S pencer )等学者构建了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国际贸易的商品是由不完全竞争产业———寡头竞争产业生产的,其重要特征是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这类产业出口,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厂商向本国转移的。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1借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即战略进口论。
该论点认为,在进口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前提下,为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国外垄断厂商必须考虑将进口关税完全加到价格之上,从而让消费者或者自己承担一部分关税。
这往往会将价格定在仅可以阻止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上,而该国征收关税就可以从国外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
只要关税不超过诱使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本国市场上该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本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上。
这样既可以抽取经济租金,又能不使额外的扭曲。
21实行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又称战略出口论。
布兰德和斯潘塞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指出通过出口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提升厂商的反应曲线,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厂商的利润,减少国外厂商的利润。
政府通过对本国寡头厂商的资金补贴,以获得更大份额的产量,并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垄断租金。
这里,政府的补贴只是一种转移支付,补贴后取得的国家福利应足以抵消补贴成本。
然而,该政策目标的实现须有一个前提———国内厂商须采取进取性的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
31通过对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
1984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在市场存在寡头垄断、可分割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之下,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部分地关闭本国市场,给予本国厂商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确保其在国内市场及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从而使得本国厂商的销售增加,边际成本下降;而国外厂商的销售减少,边际成本上升,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本国福利增加。
该论点的前提是国内市场足够大以实现所需的规模经济。
(二)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
这种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相关产业或同一产业其他厂商的发展或出口扩张,而政府提供适当的保护和扶持便能使得这些外部经济效应被相关产业和企业充分吸收,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92BEIFANG J INGMAO益。
国内学者张谦指出,外部经济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技术外部经济,即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以及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其二是货币外部经济,即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技术人员的流动使某些产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扩散;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新的具有潜在盈利能力的产业无法启动,从而导致市场的不完全,产业的外部效应也就会产生。
二、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一)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的先进性11对理论基础的重新建立。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或需求偏好差异等静态的比较优势。
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即便是不存在起初的比较优势,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这使得比较优势有了更多的存在基础,因为其不再是拜大自然所赐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
21对技术作用的重新审视。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又一大突破是确定了国际贸易中技术的内生变量性质。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早就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的新贸易理论才把技术变化和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动态的规模经济,技术的改变是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的最重要形式,从而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1对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
传统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民福利下降,如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政府对出口实施补贴等,都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阐明: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利,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政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1对利益分配的重新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进行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双方的福利水平都提高,达到双赢。
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却提出了利润转移效应的论点,即把垄断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国内厂商或本国政府,本国福利的增加是建立在外国福利减少的基础上的。
显然,这与传统贸易理论之能增进双方福利水平的论点大相径庭。
它的基本前提是国际竞争都具有寡头竞争的性质,而非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性质。
(二)局限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都已成功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现象。
其理论在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个最根本同时也是最不现实的假设之后,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对解释一国发展对外贸易中遇到的种种限制,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然而,由于一个系统完整的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尚未建立起来,因而以其为基础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没有上升到替代传统贸易理论的高度,其中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11寡头市场结构的不确定性。
寡头行为具有战略性,它们的决策依赖于竞争对手的行为及许多其它变量,寡头行为和竞争策略都是不确定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将寡头行为简单化了。
在古诺双头寡头模型中,企业行为以产量为核心,价格被动地适应产量。
但如果对手采取德是伯特兰德(Ber2 trand)战略,即以价格而非产出竞争时,出口税才是最佳的战略选择。
这与战略贸易政策正好相反,几乎动摇了战略贸易模型的基础。
21本国福利变化的不确定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以超额利润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严格地说,只有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严格进入壁垒的产业,才有可能存在超额利润,才能作为利润转移政策的目标产业。
否则,超额利润和转移利润措施将诱使国内企业进入该产业,结果超额利润被新建企业居高不下的平均成本以及产品供给的增加所导致的价格下降所抵消,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将不复存在。
除了产业内资源争夺外,战略性产业与其他产业也存在争夺资源问题,包括人才资源的流动,有可能导致国内资源要素配置的非效率和扭曲,从而给其他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战略性贸易政策过分强调生产者利益,忽略了消费者利益。
进口关税会使国内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出口补贴政策过分强调出口扩张,也可能使部分本该在国内出售的商品流向国外市场,消费者同样遭受损失。
因此,本国福利的变化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31国外贸易报复的潜在可能性。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实践中可以起到扶持相应产业发展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其实施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前提的,因而势必遭到贸易对象国的强烈反对乃至贸易报复,从而引发贸易保护主义03 BEIFANG J INGMAO的抬头,造成两败俱伤,陷入“囚徒的困境”,从而抵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功效。
41其他限制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缺陷以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也将有许多限制因素,如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严格限制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措施的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可能被个别利益集团所利用、信息不完备、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等。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为显著特征的产业而提出的,其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之上,其研究也普遍针对具有众多规模经济产业的发达国家。
而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及其应用方面,国内外的文献并不多。
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产业集中度差,规模经济难以有效展开。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就没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市场都逐渐开放。
在完全的自由贸易并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下,市场的开放必将会使一些产业受到来自于国外的强烈冲击。
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对某些行业给予适当保护与支持。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可以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适当地进行政府干预,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与战略者角色,以确保国内产业的茁壮成长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一,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WT O的有关条款,以便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的不平衡导致垄断租金往往被发达国家获得,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垄断租金的支付者。
因此,发展中国家有理由要求适当的贸易保护,使发达国家获得的垄断租金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WT O的某些例外条款(如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在关税减让的问题上可以要求不对等减让)以使自己有机会分享发达国家的垄断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