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课改疑难杂症的一剂处方现针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病症,献上我的自创处方,以供参考。
病症一:展示课无法顺利进行
病因:
①老师授课“朝三暮四”
②小组建设未落实到位
③导学案制作未按常规“出牌”
④学生缺乏必要的培训
处方:
老师应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潜心课改。
面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我们老师应具有前卫思想,改变观念。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勇于放手学生。
忌急功近利,勿浮躁呆板,莫阳奉阴违。
课改刚开始总有个摸索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间必然有苦有乐,有辛酸有劳累,有成功有失败。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课改便慢慢见成效。
更何况课改并不能影响你的教学效果。
不过,任何课改都是把双刃剑,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有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现状,灵活处理展示课中碰到的问题。
对于基础好的班级,老师点拨时间一般没必要超过10分钟。
但对于基础很差的班级我们就有必要对展示课中的错误与失误及时做好点拨,不要因为领导说不许超过10分钟的点拨就任凭学生云里雾里也缄默不语。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学生能解决问题的,老师万万
不可越俎代疱。
那种为了课改而课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更有甚者,领导来了把课桌摆好,教学流程硬套课改模式,领导走了课桌也跟着换了方向,教学方式又回到过去。
这样,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啥药,故不能形成习惯,也就不自然。
再者,这样既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对课改产生懈怠情绪。
“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说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展示课的顺利进行与班级小组建设好至关重要。
课改伊始,班主任老师就该根据以往的经验未雨绸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约约束、激励好班中的每个成员,且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究,究必果,赏罚分明,切不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听之任之。
否则就会出现讨论时学生说东道西,不入正题,或者纪律涣散,课堂没生气。
发挥导学案的导航、指明灯作用。
导学案不一定影响教学效果,但它却直接影响展示课的正常进行。
导学案过难过易,过繁过简都不利于展示的顺利进行。
故我们在制作导学案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各科特点,吃深钻透教材,了解学情,摸清教学大纲和中考考纲,尽量让我们的导学案删繁趋简,去伪存真,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也能应对考试。
任课教师针对本科特点培训学生必不可少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尽管班主任在班上可能早就针对课改精神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培训,但作为任课教师不可坐享其成。
我们有必
要针对本科特点,对班上的大小组长及班干部进行恰当的交待与培训,让学生能明确本科展示特色,弄清注意事项。
这样重复2~3次,学生形成习惯自然展示时就顺理成章了。
病症二:展示时显得生硬,支离破碎
病因:
导学案缺乏整体感悟
学生分工时欠灵活处理
处方:
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农村学生,学习状况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我们在导学案中应该体现整体感悟,督助学生预习时一定先读完教材,切不可对着导学案“刘三姐对歌式”敷衍了事。
学生在接受任务分工时老师可稍微提醒,或指导怎样分工,尽量让展示时使课堂流畅,无故作姿态之嫌,不落窠臼。
可抽签可点名,可组内互动,人人参与,也可毛遂自荐,也可特殊锻炼(双差生)。
病症三:学习效果欠佳
病因:
课前反馈走过场
预习未督助落实
作业设计欠精深
处方:
实践证明: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抓两头,放中间”。
所谓“抓两头”即抓课前反馈,课后总结提升。
3—5分钟搞好课前反馈,时间确实很紧张。
针对现状,我感觉全在展板上完成不可能,并且效果还不如学生写在纸上后交给老师查阅好。
可碰上简单时,我们不妨每组抽查几个人,在展板上点评效果也很好的。
当然也可抽查某个组,也可抽查某些人,再针对反馈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预习未到位,是我们碰到的最恼火的问题。
怎样抽时间做预习呢?我以为那些《基础训练》、课外辅导资料应搁在一边,专门做导学案应该是有时间的,再者我们还可适当抽正式上课的时间来做预习。
关键是导学案必须保证质量,这样才有成效。
但不可忽略的是我们必须及时督助和检查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
课后总结提升训练也是课堂效果好的保证。
我们在设计这个题型的时候最好能使题目紧扣教材重点,又有一定思维深度,且精炼生动,具有一定灵活性。
忌死记硬背、忌平淡乏味、忌生搬硬套。
万事开头难。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会伴随着剧烈阵痛。
课改刚起步,难免会有些微不如意。
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心实践,耐心斟酌,前途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