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基础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一、施工测量放线
鉴于本工程结构复杂性,施工中设专职测量员协调技术负责人作好工程测量工作,作为工程施工重点之一。
该工程成立安排1名专职测量和技术员等3人组成的测量小组,专门负责定位、轴线、标高的测设,保证建筑物的几何尺寸正确无误。
施工放线前,应提前复核建筑与周边红线的距离,经设计单位确认后方能正式施工。
设备配置
第二节土石方施工
一、土方施工1、施工准备
(1)查勘现场,摸清工程实地情况,包括邻近建筑地下埋设物、管线、电缆线路、地面上障碍物和堆积物、水电供应等等。
(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
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3)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方可继续施工。
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
在敷设地上或地下管道、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
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4)在场地周围设置必要的截水沟、排水沟,疏通原有排水系统,保证场地不积水。
(5)设置测量控制网:包括轴线控制桩和水平基准点。
要求设在不受基础施工影响之处。
2、土方开挖技术要求
根据建物结构特点及场地地质情况,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基础形式,具体基础情况如下:
⑴、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1#实训楼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基础形式,实训楼部分人工挖孔桩共计64根,桩身直径为900mm,扩底直径为1300mm,根据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具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中要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选择为基岩中风化层,桩端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0kpa。
⑵、结构实训车间人工挖孔桩共计22根,分为ZJ1、ZJ2,ZJ1桩身直径为1000mm,扩底直径为1400mm,ZJ2桩身直径为1100mm,扩底直径为1500mm,根据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具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中要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选择为基岩中风化层,且嵌入中等风化基岩1.0m,桩端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0kpa。
具体施工方案详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
⑶、根据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具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得知场地大部分位于冲沟部分,场地地下水发育,且桩底标高位于地下水位相应的高程以下,所以本工程在人工挖孔桩开挖前应考虑人工降水,具体方案详专项方案。
3、地基验槽
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探测桩底下5m深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所有桩孔及基坑开挖完成后必须进行地基验槽,地基验槽时设计单位、地勘单位、质监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均派人参加。
通过验收,如一致认为地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以进行下道工序,如有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地方,则必须由设计提出处理意见,并按设计的意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验收,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地基验槽工序,是公司确定的建筑工程关键工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的规范及标准的规定,地基处理过程中必须要有设计、勘测、建设、监理各方代表参加。
对处理结果的最后验收还必须要有质量监督部门的代表参加,共同确认。
根据四川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采用柱下人工挖孔灌注桩,以中风化基岩层为持力层,桩端承载特征值Fak不小于2500 Kpa,人工挖孔桩柱基进入为持力层不小于1000mm。
桩孔挖至孔底设计标高或持力层时,经甲方、地勘、设计及有关质检人员共同鉴定,合格后迅速扩大桩头,清理孔底,及时验收随即吊装钢筋笼。
方案详人工挖孔桩专项方案。
4、地梁施工
1、地梁在桩基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开挖,从而保证桩基施工过程中护壁的稳定及操作者井下施工的安全。
2、地梁开挖
(1)首先应放出基槽开挖边线,并作好标志线。
(2)放基坑
底开挖边线时,要留出操作面。
(3)机械挖土预留50mm采用人工修边捡底,以免扰动原土。
(4 )随时掌握气象预报,现场应按区域、地形合理作好防水、排水及防洪措施,防止基坑内积水。
5)开挖到设计标高后,立即通知甲方、设计、质监站、建管、监理、地勘和土建施工单位验槽后由土建单位进行后续工作施工
3、地梁施工
(1) 基础梁侧模采用240mm砖胎模,为保证地梁混凝土质量,砖胎模两侧应按?????
(2)基础梁钢筋在现场钢筋加工房制作,施工点进行绑扎(3)砼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4、土方回填
本工程的土方回填采用人工回填与机械回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基坑、墙脚、柱脚等机械不能施工的地方采用人工回填,其余大面积采用机械回填。
1、回填工艺
(1)回填土质要求和方法
在基础作完后,即进行回填。
回填不得含有机质和大于50mm土块,回填每层虚铺厚度,用机械夯实时不>30cm,人工夯实不应>20cm,其含水率粘土最优为19~23%,压实系数0.93~0.95,干容重1.44~1.52g/cm3,填土超过1.2m,应填加20~30%碎石(砖),石基层表面应以碎石(砖)加强处理。
填土一般应中间稍高,以利排水,当天回填应当天夯实。
(2)采用环刀法检验填土密度,在无法采用机械夯实处采用人工用石夯进行分层夯实。
(3)严禁用垃圾土、有机质土等,不够土方应与建设单位协商解决。
(4)人工回填:
a.人工回填用手推车送土,人工用铁锹、锄等工具,由基坑最低部分开始,由一端向另一端自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用人工夯实时,回填土厚度不得大于200。
深浅坑相连时,不大于30m。
b.深浅坑相连时,应先填深坑,相平后与浅坑全面分层填夯。
如必须分段填筑,交接处填成阶梯形。
最后填成高于自然地面5cm。
墙基及管道回填应在其两侧用细土同时细心回填,防止墙基及管道中心线偏移。
c.人工夯填土一般用60~80kg重木夯,由4~8人拉绳,二人扶夯,举高不小于0.5cm,一夯压半夯,按次序进行。
在面积人工回填多用打夯机夯实。
两机平行时,其间距不得小于3m,在同一夯行路线上,前后间距不得小于10m。
2.压实方法要点
(1)人力大面积夯实填土时,夯前应初步平整,夯实时要按照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每遍纵横交错,分层夯打。
夯实基坑、地坪时,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2)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一定沉降量,以备自然下沉,如设
计无要求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压实系数和地基情况等因素确定,沉降量可按不超过填方高度的3%预留。
(3)填土区如有地下水或表面滞水时,应在四周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
已填好的土如遭受水泡应把上层稀泥铲除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填方区应碾压成中间稍高两边稍低,以利排水。
3.质量控制
土料运至施工现场应有专职人员检验土质和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用播钎检验铺土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