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党节的由来简介

建党节的由来简介

建党节的由来简介【篇一:建党节的习俗】建党节的习俗1.召开建党周年纪念大会。

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分会场进行电视直播会议实况;2.组织开展以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为主题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月活动;3.组织开展当优秀公仆、创一流事业征文活动;4.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新党员宣誓仪式;5.召开党务干部座谈会;6.各基层党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7.评选和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8.开展送温暖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活动,机关组织青年党员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活动;9.组织两级干部和党员骨干观看党风廉政教育专题片;10.举办辉煌的五年,历史的跨越喜迎党的十七大图片展。

【篇二:2015年建党多少周年】建党节是大家都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很多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建党节这一天都要举行很多活动和进行一些演讲。

出国留学网的小编给大家介绍2015年建党节是多少周年,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更多节假日信息尽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频道2015年建党多少周年小编看了看出国留学网的万年历,发现2015年建党节是7月1日星期三,农历五月十六。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之后并没有立即提出纪念日,而是在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到:“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建党纪念日为7月1日。

所以2015年是建党94周年。

延伸阅读:中共名字的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

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

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篇三: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第一批党员】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第一批党员 (2011-07-01 07:49:11)标签:人文历史建党伟业开天辟地陈独秀建党90周年文化分类:历史上的今天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3位代表和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据称这13人代表了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另外也有53人、57人和60人之说。

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先后成立了上海、北京、武汉、日本、长沙、济南、广州和欧洲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一般而言建党前参加这八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就应当被认定为中国建党时期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13位一大代表毫无疑问是的,那么其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到底有谁呢?查阅了网上资料后,很奇怪的是各种观点莫衷一是,特别是党史中一般定论的53位也没取得一致意见,另外还有57位和60位的观点,至于党员名录更是有多种版本。

因此我也尝试着作出自己的管窥之见。

我认为一大代表了当时全国的50多位党员之说比较有理。

先来看一下五十三位党员之说,此说来源于董必武和李汉俊于1927年致共产国际的信,信中称共有六个共产主义小组,计53位党员。

由于两人均是一大代表,而且此信写于一大会议不久后的当年11月,当然可信程度较高。

但由于董必武和李汉俊当年并没把这53人罗列出来,现在不管怎么研究,已经搞不清楚董李两位所指的53人名单了,而且明显没有将旅欧小组列入其中,现有资料也表明他俩有可能遗漏了个别党员,因此“代表了50多位党员”的模糊之说,反而是种科学的态度。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党员名录:(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时间是1920年8月,陈独秀被选为书记。

成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杨明斋、沈玄庐、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林伯渠、袁振英、李启汉、李中、李季等15人。

现有资料表明董亦湘是和沈泽民于1921年四、五月间一起入党的。

其实戴季陶也参与了上海小组的创建工作,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中共党员。

另外有金家凤、李震瀛也是小组成员的说法,但还难有可信资料印证。

(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于1920年3月秘密组织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着又与张申府等人于1920年10月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范鸿劼、何孟雄、缪伯英、张太雷、李骏、朱务善等12人。

有资料佐证吴雨铭应该也是小组成员。

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初创时,有陈德荣等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参加,他们旋即退出了组织,宋价参加小组的时间也很短,不应视作第一批共产党员。

另有一些资料或者回忆录中,也有李梅羹、黄日葵也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说法,但还没有完全确证。

网上也有陈为人、史文彬、邓培也是小组成员的观点,但他们应该是建党以后才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早期党员。

(三)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由来自上海小组的刘伯垂召集,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包括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等6人。

有一种说法是武汉小组成员还包括黄负生、赵子健、赵子俊、刘子通等4人,但董必武曾经回忆武汉小组初期只有5人(由于包惠僧后来前往广州,所以他将包惠僧算作广州的),我认为此四人应该是和恽代英、林育南一样,还有李求实,都是在建党后不久才加入的。

(四)旅日小组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这两人其实在国内就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因此董必武说的六个小组,其实没有包括旅日小组,所以他俩也可以算成上海小组的成员。

(五)长沙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是于1920年秋冬之际由新民学会演变发展而成,毛泽东回忆初创时成员是6人,可以确信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3人,还有三位很可能是萧铮、贺民范、姜济寰。

长沙小组虽然初创时期人员不多,可是由蔡和森、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却是中共早期党员的摇篮,建党时,新民学会的很多积极分子已经赴法勤工俭学或前往北京、上海。

长沙小组在建党后,又迅速发展了夏曦、郭亮、易礼容、李六如等人。

(六)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秘密组织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

不过对于王翔千的入党时间,也有1922年入党之说。

另外有王复元、王象午、王用章、贾乃甫等人也是山东小组的说法,但他们更可能是建党后才参加党组织的。

(七)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陈独秀和沈玄庐在广州组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现在可以确信杨匏安应该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建党前就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广义的文章。

刘尔崧是否是小组成员,还在还没有定论。

广州小组此后还发展了冯菊坡、阮啸仙、谭天度(最后逝世的中共早期党员)、张善铭等中共早期党员。

(八)欧洲小组1921年春,张申府到法国后,成立了巴黎共产党小组,其成员包括张申府、陈公培、赵世炎和刘清扬、周恩来5人。

前三人其实早在国内就加入了当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更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但刘清扬和周恩来两人,肯定不在当时董必武所说的53人之列,理由是中央在周恩来悼词中说周恩来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意味着迟至1976年也没将法国小组算作建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组织。

但后来大家已经公认这5人是建党前入党的。

同理,在苏联由张太雷介绍,于1921年五月即入党的瞿秋白,也够得上中共第一批党员的资格。

十分遗憾的是蔡和森,他最早在讨论中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也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由于赴法勤工俭学,迟至1921年底回国后才由陈独秀介绍入党。

因赴法勤工俭学或者到苏联学习,虽然早就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但实际上却在1921年秋冬才真正入党的知名中共早期党员还有李立三、李维汉、刘伯坚、向警予、彭述之、罗亦农等人。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共第一批共产党员的命运。

一、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的第一批中共党员: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7年4月28日死于张作霖的绞刑架下,年仅39岁。

一同赴死的还有范鸿劼(1889—1927)等人。

何叔衡(1876—1935年),年纪最大的一大代表(时年51岁),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瞿秋白(1899—1935)在此次战斗中被捕,同年6月牺牲。

邓恩铭,最年轻的一大代表,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30岁。

陈潭秋(1896—1943),中共一大代表,在已经死于盛世才屠刀之下的两年后,因不知其死讯,还于是年的七大上当选为七届中央委员。

张太雷(1898—1927),介绍共产国际帮助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翻译,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邓中夏(1894年10月—1933年9月)曾投身于五四运动,任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第6届中央委员会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二、作为党的元老并在建国后成为中央领导的: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四位正国职国家领导人。

尽管他们看上去十分荣耀,但他们吃的苦不比任何人少,造福我们后代并使中国人辛慰的,首先也让我们想起他们。

三、叛党或者脱党后参加国民党的人士张国焘(1897—1979)作为共产党建党时期的风云人物,又长期身为中共领导人,却在1938年投靠国民党,被开除党籍。

沈玄庐(1883—1928)辛亥革命时期曾任浙江省参议会议长;五四运动时,参与主编《星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参与创建上海和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并组织了衙前农民暴动。

1925年退党后就转而反对共产党。

邵力子(1881—1967年)1926年脱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甘肃省和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

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解放后留在北平,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吴雨铭(1898—1959年)参与领导了二七大罢工,1930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1年脱党后叛变。

1950年12月被判处无期徒刑。

最为可耻的是先背叛共产党继而背叛国民党,最终沦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两位大汉奸,他们就是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1892—1946)、周佛海(1897—19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