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爆破作用原理

爆破作用原理


二)多个药包的爆破作用
三、微差爆破 利用毫秒雷管或其他设备控制放炮的顺序,使每 段之间只有几十毫秒的间隔,叫做毫秒爆破或微差爆 破。 实践证明,毫秒爆破具有爆破岩石块度小而均匀, 炮眼利用率高,岩帮震动小、巷道规格好等特点。
几种假说: ㈠应力波干涉假说 若相邻两装药间隔若干毫秒爆 炸,先起爆的装药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场尚未消失, 而后起爆装药又立即起爆,使两者产生的应力波相互 叠加,从而加强破碎效果。 ㈡自由面假说 先起爆的装药在岩体内已已造成某 种程度的破坏,形成一个新的爆破漏斗,有一定宽度 的裂隙和附加自由面,对后起爆的装药将是一个有利 的条件,相当于新增加自由面并处于应力状态作用下。
瓦斯矿井爆破,雷管的总延期时间应在130ms内, 防止瓦斯在先爆炮眼爆炸后达到1%,预热,在后期 炸药爆炸后引爆瓦斯。
四、光面爆破 光面爆破实质,是在井巷掘进断面的轮廓线上,布臵 间距较小、相互平行炮眼,控制每个炮眼装药量,选 用低密度低爆速的炸药,采用不耦合装药同时起爆, 使爆炸作用刚好产生炮眼连线上的贯穿裂隙,并沿各 炮眼的连线——井巷轮廓线,将岩石崩落下来。
R0
R1
R2
二)应力波作用学说
这种学说以爆炸动力学为基础,认为应力波是引 起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 其基本观点如下:
1 2
(c) (a)爆轰波冲击和压缩药包周围的岩壁,在岩壁中 (b) (c)
激发形成冲击波并衰减为应力波。 此应力波在周围岩体内形成 应力波单独作用 裂隙的同时向前传播, 当应力波传到自由面时, 该如何研究呢 产生反射拉应力波。
光面爆破机理 光爆炮眼同时起爆,在各炮眼的眼壁上产生细微 的径向裂隙,由于起爆器材的起爆时间误差,各炮眼 不可能在同一时刻爆炸,先爆炮眼的径向裂隙,由于 相邻后爆炮眼所起的导向作用,结果沿相邻两炮眼的 连心线的那条裂隙得到优先发展,并在爆生气体的作 用下扩展,形成贯穿裂缝。贯穿裂缝形成后,周围岩 体内的应力因释放而下降,从而能够抑制其他方向上 有裂隙发展,同时又隔断了从自由面反射的应力波向 围岩传播,因而爆破形成的壁面平整。
第一节 破岩原理
一.爆破作用学说 一)爆轰气体压力作用学说 这种学说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认为岩石的破碎主 要是由于爆轰气体(explosion gas)的膨胀压力引 起的。 药包爆炸产生大量的 高温高压气体,这些爆炸 气体产物迅速膨胀并以极 高的压力作用于药包周围 的岩壁上,形成压应力场。 当岩石的抗拉强度低于压 应力在切向衍生的拉应力 时,将产生径向裂隙。
n
r W
爆破作用指数n在工程爆破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参数。 爆破作用指数n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爆破漏斗的大小、 岩石的破碎程度和抛掷效果。
衡量爆破作用的效果: 当n=1时,形成标准抛掷漏斗(c); 1<n<3时,形成加强抛掷漏斗(d); 0.75<n<1时,形成减弱抛掷漏斗(b); n=0.75时,岩石只形成松动而不形 成抛掷,叫做松动漏斗(a); n<0.75时,爆破漏斗不能形成。

自由面 最小抵抗线
爆破漏斗半径
r
爆破漏斗深度
H
h
θ
W
爆破漏斗 张开角爆Fra bibliotek漏斗 可见深度
爆破漏斗的几何要素
R
爆破漏斗可见深度:爆破漏斗中碴堆表面最低点到自 由面的最短距离叫爆破漏斗可见深度。 爆破漏斗张开角:即爆破漏斗的顶角θ。 (二)爆破作用指数。爆破漏斗底圆半径与最小抵抗线 的比值称为爆破作用指数,用n表示,即:
对于不同性质的岩石和炸药,应力波与爆轰气 体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 在坚硬岩石、高猛度炸药、偶合装药或装药不 偶合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 的; 在松软岩石、低猛度炸药、装药不偶合系数较 大的条件下,爆轰气体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
二.爆破作用 一)单个药包的爆破作用 ㈠自由面和最小抵抗线 如果将一个球形或立方体形炸药包(爆破上称之为集中 药包)埋入岩石中,岩石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称为自由面。 最小抵抗线:药包中心到自由面的垂直距离W。
光面爆破机理
⑴预留光爆层施工法
⑵全断面一次掘进
三)应力波和爆轰气体压力共同作用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岩石的破坏是应力波和爆轰气体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观点如下:
爆轰波波阵面的压力和传播速度大大高于爆轰 气体产物的压力和传播速度。 爆轰波首先作用于药 包周围的岩壁上,在岩石中激发形成冲击波并很快 衰减为应力波。冲击波在药包附近的岩石中产生 “压碎”现象,应力波在压碎区域之外产生径向裂 隙。 随后,爆轰气体产物继续压缩被冲击波压碎的岩 石,爆轰气体“楔入”在应力波作用下产生的裂隙中, 使之继续向前延伸和进一步张开。当爆轰气体的压力 足够大时,爆轰气体将推动破碎岩块作径向抛掷运动。
根据岩石的破坏特征,受爆炸影响的岩石可分为 三个区域: 粉碎区 (压缩区) 破裂区 震动区
R0
R1
R2
爆破漏斗 (一 )爆破漏斗的几何要素
自由面(临空面)是指被爆破的介质与空气接触的面。 最小抵抗线是指药包中心距自由面的最短距离。爆 破时,最小抵抗线方向的岩石最容易破坏,它是爆 破作用和岩石抛掷的主导方向。 爆破漏斗半径是指形成倒锥形爆破漏斗的底圆半径。 常用r表示爆破漏斗半径。 爆破漏斗破裂半径(破裂半径)是指从药包中心到爆 破漏斗底圆圆周上任一点的距离。R表示爆破漏斗破 裂半径。 爆破漏斗深度:爆破漏斗顶点至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叫爆破漏斗深度。H表示爆破漏斗深度。
爆破的内部作用 当药包在岩体中的埋臵深度很大,爆破作用达不到自 由面时,这种情况下的爆破作用叫作爆破的内部作用。
爆破的外部作用 当单个药包在岩体中的埋臵深度不大时,可以观察到 自由面上出现了岩体开裂、鼓起或抛掷现象。这种情 况下的爆破作用叫作爆破的外部作用,其特点是在自 由面上形成了一个倒圆锥形爆坑,称为爆破漏斗。
㈢岩块碰撞假说 先后相继爆破下的岩块在运动 过程中发生相互碰撞,利用动能使其再次发生破碎, 导致运动速度降低,抛掷距离减小,爆堆减小。 ㈣残余应力假说 先期爆炸的应力波在炮孔周围 的岩体内形成动态应力场,并产生径向裂隙向外扩 展,其后,高温高压的爆生气体渗入裂隙,在较长 的时间内使岩体处于准静应力状态,使裂隙进一步 扩展。后期装药若在此刻爆炸,就可利用岩体内已 经形成的残余应力来改善岩石的破碎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