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马军刚
唐县迷城中学
说课环节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策略 教学 目标 教学 流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后 提出的,是酸碱性质教学的延伸,教材没有把中和 反应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成为一个 课题,充分体现了中和反应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和 反应的概念时引入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的学习奠 定了基础,所以说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
加入镁条有气泡 有酸 加入酚酞不变红 无碱
加入镁条没气泡 加入酚酞后变红
有碱 无酸
实验结论:酸和碱不能共存,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环节三:运用微课,突破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 和 反 应 中和反应的概念
难点
微课视频 重点
环节四: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1、印染厂的废水中含有碱性物质,排放前应如何处理? 2、在一些土壤成酸性的地区,农民经常在土壤里加入熟石 灰,你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吗? 3、学完本课,你能写出斯达舒治疗胃病过程中发生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 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 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提高设计实验和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与思考,提高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 学习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
认知状况
学习了常见酸碱 的性质及用途,知道 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 的原因。初步形成了 “类”的概念,知道 一类物质的性质是相 似的。
能力状况
心理状况 心理状况
知道科学探究的 一般环节,具备了 一定的科学探究能 力和实验设计的能 力。
学生对未知世界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有亲身体验科学 探究的欲望。
------达尔文
固体消失 没有明显现象
质 疑
反 驳
新 问 题
提 出 设
达成共识:需要用其他物质来检验是否生了反应。
若发生反应,混合物中酸、碱不会同时存在; 若不能反应,混合物中应该既有酸,又有碱。
设 计 方 案
实验 一份加入镁条——检验是否有酸 方案 一份加入酚酞——检验是否有碱
学生实验:再探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爱因斯坦
畅 所 欲 言 谈 认 识
引起胃部不适的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胃酸的成分是 盐酸。 斯达舒成分中氢氧化铝含量最多,一定是氢氧化铝 能和盐酸反应消耗了过多的胃酸,才会缓解胃部不 适症状。
盐酸是一种酸,氢氧化铝是一种碱,其他酸和碱也能 发生会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学习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安排了几 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堂课以问题 引导和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 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展 开教学。
教学重点
• 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 中和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 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 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流程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师 生 互 动 , 探 究 新 知
运 用 微 课 , 突 破 难 点
学 以 致 用 , 服 务 生 活
环节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课教学 有关的问题,避免学生思 维过度发散,提出与教学 关联不大的问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中 和 反 应
反应原理:酸+碱=盐+水 反应实质: H OH
H 2O
实际应用:中和酸性土壤、处理工业废水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广告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最终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并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 课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直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来验证酸 碱之间的反应,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 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产生质疑,然后 再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质疑,培养了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氢氧化钠溶液 4、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5、6小组 稀硫酸 7、8小组
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精 神。
学生实验:探究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
氢氧化铝固体加入酸 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酸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 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讨论: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 能得出什么结论?
意图:让学生经历收
集证据并对证据加工 与整理的过程,培养 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实 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的能力。
酸 和 碱 能 不 能 发 生 反 应 ?
药品:稀盐酸、酚酞溶液、镁条、稀硫酸、氢氧化铝固体、氢氧化钠溶液。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制定探究活动计划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1、氢氧化铝固体 稀盐酸 1、2小组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
意图: 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 3、4小组 2、氢氧化铝固体 稀硫酸 节省时间; 础的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