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患关系 调查报告

医患关系 调查报告

医患关系调查报告09秋行政管理班学号:0932001454291 姓名:俞小容一、对医患关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医疗卫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

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

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

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和医疗事故并不成比例。

这反映技术问题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消除医患矛盾的基础,它不但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医疗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和谐公平的问题。

二、医患关系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及其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并通过网络博客问卷方式,针对医患关系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客观地提出影响医患关系的各种因素。

三、医患关系调查的实际状况——三大顽症激化了医患矛盾(一)收受药品回扣、收受病人钱物、开单提成是医患关系激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了一些不正之风,医疗卫生行业同样无法幸免,特别是近年来医疗服务中滋生的收受药品回扣、收受病人钱物、开单提成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收受药品回扣、开单提成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一些医生开大处方,乱开药、乱检查进而乱收费。

这些案例三天两头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如今,打个喷嚏患个感冒开上千元的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是典型的乱开药。

收受病人钱物,即所谓的收红包问题,一般发生在手术前。

很多医务人员明确表示:的确不应该收,但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办什么事不需要送个礼?更何况做手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患者送了红包心里也会踏实一点。

患者送红包,在日本,很多病人看完病后,会恭恭敬敬给医生递上一个''红包'',以表谢意,这红包仅表示一个心意。

而国内的''红包''已经变味了,患者有花钱买安心的考虑,有些医生甚至会暗示患者送红包,那已经不能叫红包,而应该叫“黑包”了。

"(二)医疗纠纷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火药桶。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呈快速上升之势,医疗纠纷投诉已成为投诉热点之一。

据中国消协的资料统计,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逾百万起,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

尤其近两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上升,增长幅度超过100%。

而一旦遇到事故或"事故",医患双方或"刀兵相见",最后医院"私了"了事;或医疗鉴定,但鉴定不利于患者的,多数患者仍会采取"闹"的形式,少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事故还是"事故",多是患者"伤人",医者(医院和医生)"伤钱",很难和平解决。

目前的医患关系,谈起来很涩,也很痛苦。

医生就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白衣天使'',就是''神''啊!但最近20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提升很快,与国外的差距从10-20年缩短到2-3年,但医患矛盾却日趋激烈。

这与我国的法制建设、老百姓的维权意识增强有很大的关系。

以前看病出现纠纷和矛盾,患者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找谁申诉,现在大多数患者已经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社会的进步。

但仍有很多患者不愿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认为官官相互,患者讨不到公平,于是就''闹''。

目前很多纠纷是通过''闹''来解决的,有的患者闹起来没完没了,甚至发生危害医护人员安全的事情。

这不是个别现象,各家医院都有。

医患矛盾激化离不开社会大气候。

近几年来,少部分人的心理发生严重扭曲,感觉医院是块"唐僧肉",所以有"想要富,告大夫"说法的出现。

而医院和医生长期委曲求全,"私了"之风盛行,不管有无过错,都想花钱买平安、买安稳,更助长了这股风气的流行。

很多媒体将医院和医生进行"妖魔化"的片面宣传,近几年来,媒体关于医院、医生的负面报道连篇累牍,长期积累下来,已经把医生等同于贪官恶吏,把医生丑化成"披着白大褂的狼"。

"非典时期,医生个个成了英雄,怎么非典一过,医生有成了狼了呢?医生还是医生啊!我们还是勤勤恳恳地在工作啊""(三)诚信缺失是对医患关系的致命一击出现医患纠纷后,往往是患者责怪医者,医者埋怨患者,医患关系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一些医生反映,现在不少患者就诊时,不愿意提供以前的病历。

"可能要考考这些医生,看看医生懂不懂,有没有水平,诊断得对不对。

更有甚者,一些患者看病时随身携带录音机,就诊过程中还带着录像机,防范医生的心态可见一斑。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患者现在是多么不信任医生"!医生又何尝敢信任患者呢?很多医生表示,"举证倒置"的做法逼迫医生要给患者做更多的检查,以免出现纠纷后医生陷入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患者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医生对一些有点风险的手术,宁可不做,就怕万一手术失败带来的纠纷。

更何况不少医生认为,即使手术成功的,一些并发症也会成为患者闹纠纷的借口。

长期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说,医患互不信任后,医患关系只会进一步恶化。

由于医患双方正逐渐失去对对方的信任,已经影响到双方的利益。

在医患矛盾没有激化前,医生的主观愿望就是为病人看好病,一些疑难杂症也会想方设法去创新、去尝试,会努力去搏一把,现在还有多少医生愿意去搏一把呢?还有哪个医生能放开手脚去诊治呢?其实在医务界,绝大多数医生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患者对医务人员越信任,医务工作者会感到责任越大,压力越大,越会想方设法去为患者服务"。

媒体失实报道加剧了双方的猜疑,现在不少媒体和记者,普遍存在"打尽天下抱不平"的侠气。

发挥舆论监督、揭示社会阴暗面,本无可厚非,只是在对待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的报道处理上,的确有待商榷。

社会上目前对医院工作的评价,并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高科技、高风险),而仅当一般的服务来理解,这样一来,所有走进医院的人只能康复不能死亡,这是做不到的。

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舆论也是"一边倒",矛头多数指向医院。

我们并不反对舆论对医院的监督,但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一定要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甚至带着观点来报道,媒体更不能做为法官来评判医患矛盾。

很多失实的报道放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舆论导向很不好。

四、医患关系调查分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社会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和地方主管部门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一)“以药养医”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现状,也是医疗机构所背负的最大"罪名"。

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近30%的医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

差不多同一时期北京市医师协会对近2000名医生中的调查表明,72%的医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57%的医生认为待遇太低。

而一项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80%多的医护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脑体倒挂''!目前我国病人总体医疗费用中,医院所收的医护人员的劳动费用其实很少,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大约只有5%-10%,而这些费用也并非全部付给医护人员。

"就连前任卫生部部长也承认,大多数医疗技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较低,无法补偿医疗服务中的成本消耗,医疗机构只能从药品销售、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开展新特项目中得到补偿,致使医疗行为扭曲。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纠正不正之风的通知,并没有涉及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问题。

"目前来看,要想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很难!江苏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已经多年没有改变了,目前收费标准的确很低,对医院也确实不公平。

医务人员的劳务不值钱,收费结构扭曲后就引发了一些不正之风。

医院的现状就是''以药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提高服务收费,但很难。

国家要考虑尽量避免出现'两头翘'的现象,如果药费还没降下去,诊疗费又上来了,患者更是吃不消"。

医改把医患双方推向了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补贴政策,医院必须依靠增加医疗收入来弥补国家财政对医院经济补偿的不足。

医院有了经营性质,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强调经济效益,这必然带来医患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尴尬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集中到了医院。

医、药、保各方都从自身利益考虑,对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抱有过高期望。

医保希望寻求确保收支平衡的稳定运作环境;医药希望形成价廉质优的药品销售市场;医疗希望通过改革达到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缺乏分析研究,有关部门和文件作出的医、药、保三方联动改革的设想,在具体操作和协调上尚欠完善和周全,显得主次不清,疏堵失当;三方在卫生体制改革上普遍持观望态度,碰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难点和关口常常踌躇不前,尚未形成主动实施改革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三方联结点是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医院,医患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是潜埋和爆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全部集中到了医院。

而医院至今仍没有摆脱背靠计划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的福利性和现实中的经营性形成的夹缝中生存的窘境。

因此,仅靠医院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顽症,无法缓解医患矛盾。

(二)我国公民基本医疗保障权还没有提升到人权保障权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基本医疗首先不是个市场的概念,而是公民个人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医疗不能市场化;一旦将基本医疗市场化后,其保障体系肯定要受到严重冲击。

目前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平均只占医院需要的10%,还有90%要靠医院自己来挣,医院和医务人员不得不接受在医疗市场竞争中自己养活自己的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