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一)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真实性审查,即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 合法性审查,即经济业务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性审查,即符合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如是否超支等。 会计监督也分为事前监督(未来)、事中监督(正在发生)和事后监督(已发生)。 (三)核算和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以工业企业为例,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一)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和债权人投入。 (二)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发生材料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2.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加工产品时,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工资等,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3.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比如打广告等)、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三)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比如,企业新聘请一位销售经理,这项业务就不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因为已经不是奴隶社会了。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础 二、概念 1.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即在该期间产生了收款的权利,则在该期间确认收入增加;在该期间产生了付款的责任、义务,则在该期间确认费用增加,而不管款项是否收付。 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资金运动)的具体化。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着变动状态,即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以下三项: 1.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具有三个特征: 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注:现金指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现作为知识面扩充,将来职称或注会要求掌握)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如,3月8日销售货物,价款30万元,对方没给钱。那我们就确认应收账款增加30万元。到年底出报告时需要对这30万元债权进行检查。假如发现最多能收回20万元,也就是有10万元收不回的可能性很大,此时要计提坏账 准备10万元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即这10万元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要将其从债权中减掉。 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拥有是指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通常判断资产属于谁,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对其不拥有所有权,却能够实际控制,也应当确认为企业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③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例如购货意愿或者计划,不能确认为资产。 (3)分类 按其流动性,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5种。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还必须是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并且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1)概念: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切记,非现实义务) (2)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或借款意向书,不形成企业的负债。 (3)分类 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净资产。 (2)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只有清偿了所有的债务后,才可以把剩余的资产分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3)企业资金来源: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 (4)分类 按其构成不同,分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损失有的计入所有者权益,并入资产负债表;有的计入营业外收支,并入利润表。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材料(其他业务收入)取得的收入;餐饮企业的餐饮收入,均为收入。而企业收取的合同违约金、罚款(营业外收入)等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不能算收入,即营业外收入不是收入。例如,法人不是人。 ②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如股东增资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但不能算收入;如前言讲的,上货花费1000元,全卖得2500元,赚1500元,2500元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即收入。 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增加会导致利润增加(不能考虑费用),形成利润不再分配就是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收入增加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费用 (1)概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工资、办公费、房租、广告费等,均为费用。但自然灾害等事故造成的损失,不能算费用(营业外支出)。 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是算利润的依据之一,而形成利润之后才有可能向所有者分配者利润,即发生费用是在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之前的事情。即使二者均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不是一回事。 ③费用会导致所有权益的减少。 费用增加会导致利润减少(不能考虑收入),即会导致未分配利润减少,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利润 (1)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将减少,业绩下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