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键词】作文,真话、引导、思考、好奇心、想象力、怀疑精神、创新能力
(一)
中国的教育,属于政治的附属性事业,背负着极强的政治任务。
——题记
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巧的问题,而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感悟,不会思考。
我们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凡是有些探究意识、爱思考问题,甚至经常说“感到苦闷”的学生,发议论的水平相对比较高,因为他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
思考意识来自独立的生命意识,有了属于个人的阅读,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感悟,意志不再由“正统思想”取代,有了奇思妙想,人也就慢慢地“立”来了,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
讲真话是人的本性。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三名得主之一的根岸英一说过,“比老师更重要的是自己。
”他的意思不难理解:学校是具体实施教育的地方,教师是具体的引导者,而最终一切都要靠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些年,教师们反映议论文教学困难多。
除了高考作文的指挥棒缺乏制导系统,我更多关注到的是,现今的教育似乎并不提倡“独立思考”。
我们的教育方法中的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虽然大家也讲“思考”重要,然而一旦学生的思考不是“标准的”而是“独立的”,麻烦就来了,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异端,看到了一个叛逆,看到了一个需要“帮扶””或“会商”的对象。
清华大学聘请的某外籍华人教授来执教,就惊叹说:“清华大学的学生像是只会考试的文盲”,清华的大学生居然不会思考,更别提其他大学了。
长期的应试教育标准答案的训练,让学生的思考中规中矩,在作文写作上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北京一考生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大意说自己生在北京,有北京户口,升学、工作都会得到优惠照顾,这等于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结果被判为0分。
这隐形的优越性,高中生都能感受到,但成人却讳莫如深!这不是警告学生不要独立思考,只能人云亦云吗?
0分作文《想唱就唱,想抄就抄》,以另类视角,另类表现,写出了一名桎梏在身的中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但是,在江苏阅卷小组的眼中,它一文不值。
这0分不也正是对考生的暗示,作文只能说好话,远离生活,放弃独立思考吗?
2011年《齐鲁晚报》报道,济南上小学四年级的刘威同学在自己的作文《钱,我的最爱》中写道:“其实我也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但是今天的我却非常喜欢这种粪土。
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
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在哪?没有钱,你怎么看病?”
为此,作文指导老师感到很震惊和担忧,而家长则批曰“很好!”笔者也感到在当前社会形态下,9岁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是有思考。
很好!应该得高分。
小学生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要与时俱进,他们终将青胜于蓝。
要“拯救”孩子,还得先拯救这个社会。
学生的作文只是社会生活得反映,我们大人不比大惊小怪,遮遮掩掩。
捂是捂不住的,就如纸包不住火。
真是,人一思考,上帝就发怒!
(二)
社会的深刻危机在于道德的缺失,而道德的缺失在于不说真话,而不说真话在于缺失思考。
于是社会充满谎言,说谎不以为耻,不脸红。
从抗日战争的谎言开始,到文革,到后来犯了那么多的错误,伤害了那么多的人,从来不痛痛快快地认错,就只好说假话。
由于假话不受限制,行动就无所顾忌,说假话就可以掩盖行动的错误。
社会就没有了是非感。
这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政治挂帅因素,还有就是教育者自己没有明白教育常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真话是人的本性。
但学校教育,比如作文教学,成了政治考卷,基本上是道德价值观念优于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身,这无疑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完整的人格,分明是在制造死记硬背的,想象力、创造力残缺或丧失的“精神病患者”,是典型的愚民教育而不是智慧教育;中国教育像是一把锁,而不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产生创造力。
我们在工作中常见到不少貌似真理的教育言论,实质就是千方百计地想用一统思想代替学生的个人思考,把学生的脑袋当做倾倒“思想垃圾”的容器,不但让他们的思维形成固定模式,而且以“平庸的勤奋”为教育而“达标”。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
在这个文化中,独立思考不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视为有害的。
本来,人的本性中有独立思考的潜能。
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有意无意的把它扼杀了,而不是激发。
久而久之也就不再会有思考的兴趣,也会因此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教会学生听从服从,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那怎么可能指望能从学校走出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呢?顺民,是不敢思想也不会发出声音的。
试想,一个中学生就知道察言观色,就知道缄口不言,就知道要自觉地设立思维的禁区,那样的“语文”,学了有什么用呢?
人们喜欢白岩松,不仅是喜欢他的帅气、口才,更是喜欢他会思考。
他敢说真话,关心民生疾苦,他的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述就很精彩。
而有的播音员,形象气质特佳,级别非常高,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鹦鹉学舌,也就是一个可怜的传声筒而已。
中国不是缺钱,而是缺思想家。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会的方法不能直接或间接运用于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生命历程中的问题,而仅仅用来应付考试,取悦上级领导,这种“教育”不仅自欺欺人,也相当可怜,甚至是失败的。
有首小诗《怎么教的?》“父母教的不是诚实,是圆滑。
学校教的不是知识,是洗脑。
老师教的不是常识,是功利。
历史教的不是真相,是欺骗。
新闻教的不是诚信,是说谎。
抗战片教的不是反思,是仇恨。
环境教的不是博爱,是冷漠。
和谐教的不是美好,是封杀。
”在这种环境下,人怎么不丧失思考?在中国,不缺钱,而却思想家;中国不缺制造,而缺创造!
(三)
怎样思考?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怀疑精神。
它们都不是“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
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
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
“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
正是爱因斯坦本人
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象日本的历史试题,就不是考死记硬背,其中关于日中未来战争的分析,就考学生想象力、分析能力!
第三是怀疑精神,也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
怀疑精神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
当然怀疑精神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去伪存真。
象香港大学在大陆招生的面试题,男女平等问题,器官捐赠等问题就关注生活,具有思辨力!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
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
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
而怀疑精神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教师还是有责任引导学生对生活充好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说真话,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