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三)一、名词解释(1.5分/词×10词=15分)1.细胞程序化死亡2.根压3.平衡溶液4.CO2补偿点5.呼吸商6.蚜虫吻针法7.生长延缓剂8.光敏色素9.衰老10.逆境逃避二、符号翻译(0.5分/符号×6符号=3分)1.RNA2.Ψπ3.GS4.Pheo5.UDPG6.CTK三、填空题(0.5分/空×40空=20分)1.当原生质处于状态时,细胞代谢活跃,但抗逆性弱;当原生质呈状态时,细胞生理活性低,但抗性强。
2.植物的吐水是以状态散失水分的过程,而蒸腾作用以状态散失水分的过程。
3.适当降低蒸腾的途径有:减少、降低及使用等。
4.必需元素中可以与CaM结合,形成有活性的复合体,在代谢调节中起“第二信使”的作用。
5.植物吸收(NH4)2SO4后会使根际pH值,而吸收NaNO3后却使根际pH值。
6.叶绿体基质是进行的场所,它含有还原CO2与合成淀粉的全部酶系,其中酶占基质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7.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和反应,其速度非常快,且与度无关。
8.线粒体是进行的细胞器,在其上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内则进行三羧酸循环。
9.植物体内的胞间信号可分为两类,即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
常见的化学信号:、、等,常见的物理信号有:、、等。
10.促进侧芽生长、削弱顶端优势的植物激素是;加速橡胶分泌乳汁的是;促进矮生玉米节间伸长的是;降低蒸腾作用的是;促进马铃署块茎发芽的是。
11.生长抑制剂和生长延缓剂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干扰茎的分生组织的正常活动,后者则是干扰茎的分生组织的活动。
12.关于光敏色素作用于光形态建成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假说:作用假说与调节假说。
13.光周期还影响植物的育性,如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短日下花粉育,在长日下育。
14.大气污染物进入细胞后积累到一定阈值即产生伤害,危害方式可分为伤害、伤害和伤害三种。
15.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的无机离子是。
四、选择题(1分/题×30题=30分)1.微体有两种,即。
A.叶绿体和质体B.过氧化物体和乙醛酸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D.圆球体和溶酶体2.设根毛细胞的Ψs为-0.8MPa,Ψp为0.6MPa,土壤Ψs为-0.2MPa,这时是。
A.根毛细胞吸水B.根毛细胞失水C.水分处于动态平衡3.某植物在同样的时间内通过蒸腾耗水2kg,形成干物质5g,其需水量是。
A.2.5 B.0.4 C.400 D.0.00254.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时。
A.Ψp=0,Ψw=Ψp B.Ψp>0,Ψw=Ψs+ΨpC.Ψp=0,Ψw=Ψs D.Ψp<0,Ψw=-Ψp5.缺硫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缺绿不坏死B.叶脉间缺绿以至坏死C.叶肉缺绿D.叶脉保持绿色6.钴、硒、钠、硅等元素一般属于。
A.大量元素B.微量元素C.有益元素D.有害元素7.水稻植株瘦小,分蘖少,叶片直立,细窄,叶色暗绿,有赤褐色斑点,生育期延长,这与缺有关。
A.N B.P C.K D.Mg8.一棵重10g 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月后重达20g,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
A.光照B.空气C.水分D.水分和空气9.下列哪种反应与光无直接关系。
A.原初反应 B.Hill反应C.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D.Emerson 效应10.以下哪个条件能使光合作用上升,光呼吸作用下降:。
A.提高温度B.提高C02浓度C.提高氧浓度D.提高光强度11.指出下列四组物质中,哪一组是光合碳循环所必须的。
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O2 B.CO2、NADPH、ATPC.O2、H2O、ATP D.CO2、叶绿素、NADPH12.以下哪个反应场所是正确的:。
A.C02 十 H20 → (CH20) 十 02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4Fe3+十 2H2O → 4Fe2+十 4H+十 O2反应发生在类囊体上C.PEP 十 HC03-→ OAA 十 Pi 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D.RuBP 十02→磷酸乙醇酸十PGA 反应发生在细胞质中13.具有明显放热特征的呼吸途径,其末端氧化酶是氧化酶。
A.细胞色素 B.抗氰 C.抗坏血酸 D.多酚14.巴斯德效应是氧气能限制的过程。
A.EMP B.TCA循环 C.PPP D.氧化磷酸化15.标记葡萄糖的C1和C6,分别测定呼吸放出的CO2来源,若测出的C6/C1接近于零,说明呼吸主要走。
A.EMP-TCA循环B.磷酸戊糖途径(PPP)C.EMP-TCA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都有16.在叶肉细胞中合成淀粉的部位是。
A.叶绿体间质 B.类囊体 C.细胞质 D.高尔基体17.P蛋白存在于中。
A.导管 B.管胞 C.筛管 D.伴胞18.细胞依靠将原生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共质体。
A.纤维丝B.胞间连丝C.微管D.微丝19.两种激素在气孔开放方面是相互颉颃的。
A.赤霉素与脱落酸B.生长素与脱落酸C.生长素与乙烯D.赤霉素与乙烯20.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
A.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B.二者的生物活性不同C.二者合成的方式不同D.二者在体内的运输方式不同21.矮壮素之所以抑制植物生长因为它抑制了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A.IAA B.CTK C.GA D.ABA22.下列中那种过程不属于生长。
A.叶片变大 B.向性运动C.种子吸水膨胀D.种子萌发23.细胞生长的原动力是:。
A.物质合成B.核增大C.膨压D.细胞器增多24.黄化是指引起的叶片缺绿的现象。
A.阳光不足 B.温度过低 C.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 D.缺必需元素25.由外部一定方向的刺激引起的运动现象,称为运动。
A.向性 B.趋性 C.感性 D.生物钟26.暗期中如给予光间断处理,则促进开花的是。
A.LDP B.SDP C.DNP D.LDP或DNP27.生产上可通过施用来防止叶片或花果脱落。
A.乙烯利B.硫代硫酸银C.亚胺环己酮D.高浓度奈乙酸28.在植物受旱情况下,细胞中的含量显著提高。
A.天冬氨酸B.精氨酸C.脯氨酸D.谷氨酸29.当植物细胞遭受寒害时,随着寒害伤害程度的增加,质膜电阻。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无规律地变化30.高温的直接伤害是。
A.蛋白质合成下降 B.高温下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植物发生饥饿C.蛋白质变性D.高温使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无氧呼吸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五、问答题(6分/题×4题=24分)1.在植物生理学中引入水势概念有何意义?2.电子传递为何能与光合磷酸化偶联?3.如何证明高等植物的同化物长距离运输的通道是韧皮部?4.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以及光周期刺激可能是以某种化学物质来传递的?六、计算题(4分/题×2题=8分)1.假定土壤的渗透势和衬质势之和为–105Pa,生长在这种土壤中的植物根的Ψπ为–106Pa,Ψp为7×105Pa。
在根与土壤达到平衡时,其Ψw、Ψπ和Ψp各为多少?如果向土壤加入盐溶液,其水势变为-5×105Pa,植物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2.假定还原1 mol CO2需要8 mol光量子,请计算波长为680nm的光转换效率。
如以光合有效辐射(1mol光合有效辐射的平均能量为209kJ)推动光合作用,其光能利用率又是多少?(同化1mol CO2形成碳水化合物贮存的化学能为478kJ)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为了自身发育及抵抗不良环境的需要而主动地结束细胞生命2.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3.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按一定浓度与比例配制成使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混合溶液。
4.空气中CO2浓度较低时,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提高,当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相等时,也就是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即为CO2补偿点。
5.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量的比值。
6.利用刺吸性昆虫口器——吻针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
7.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
8.一种对红光和远红光的吸收有逆转效应、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色素蛋白。
9.在正常条件下发生在生物体的机能衰退并逐渐趋于死亡的现象。
10.指植物通过各种方式避开逆境的影响,为避逆性和御逆性总称。
二、符号翻译1.核糖核酸2.渗透势3.谷氨酰胺合成酶4.去镁叶绿素5.尿二磷葡萄糖6.细胞分裂素三、填空题1.溶胶,凝胶2.液体,气体3.蒸腾面积,蒸腾速率,抗蒸腾剂4.Ca2+5.降低,升高6.碳同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或Rubisco7.吸收,传递,光化学,温8.呼吸作用,内膜,衬质9.植物激素、蛋白酶抑制物、寡聚糖、生长调节物质等,电信号、水力学信号、重力、光波10.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青鲜素或萘乙酸盐或萘乙酸甲酯11.顶端,亚顶端12.膜,基因13.可,不14.急性,慢性,隐性15.Ca2+四、选择题1.B.2.C.3.C.4.A.5.A.6.C.7.B.8.D.9.C.10.B.11.B.12.B.13.B.14.A.15.B.16.A.17.C.18.B.19.B.20.C.21.C.22.C.23.C.24.C.25.A.26.A.27.B.28.C.29.B.30.C.五、问答题1.答:(1)可用热力学知识来分析水分的运动状况。
不论在生物界、非生物界,还是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水分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直到两处水势差为O为止。
(2)可用同一单位来判别水分移动。
水势的单位为压力(Pa),与土壤学、气象学中的压力单位相一致,使在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连续系统中,可用同一单位来判别水分移动。
(3)与吸水力联系起来。
水势概念与传统的吸水力(S)概念有联系,在数值上Ψw=-S,使原先前人测定的吸水力数值在加上负号后就变成水势值。
2.答:根据化学渗透学说,ATP的合成是由质子动力(或质子电化学势差)推动形成的,而质子动力的形成是H+跨膜转移的结果。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随着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会伴随H+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腔内转移,形成质子动力,由质子动力推动光合磷酸化的进行。
用以下实验也可证实电子传递是与光合磷酸化偶联的:在叶绿体体系中加入电子传递抑制剂如DCMU,光合磷酸化就会停止;如果在体系中加入磷酸化底物如ADP与Pi则会促进电子传递。
3.答:(1)环割试验。
剥去树干(枝)上的一圈树皮(内有韧皮部),这样阻断了叶片形成的光合同化物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而导致环割上端韧皮部组织因光合同化物积累而膨大,环割下端的韧皮部组织因得不到光合同化物而死亡。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让叶片同化14CO2,数分钟后将叶柄切下并固定,对叶柄横切面进行放射性自显影,可看出14CO2标记的光合同化物位于韧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