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办医解析
目
1 社会力量办医概念发展
2 社会力量办医发展史
录
3 社会力量办医内容
4 社会力量办医作用及意义
5 阻力及滞后原因
6 措施及意见
引入
中新网邯郸11月28日电 (高红超 霍发林)初冬 的一场大雪覆盖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外面天寒 地冻,河北省广平县“刘贵芳爱心敬老院”内 却温暖如春,老人们围坐一起唠家常,笑眯眯 地谈论起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件发自中国国务 院,署名李克强。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 强给乡村医生刘贵芳的一封回信让这座农村里 的养老院广受关注。
2014年9月,刘贵芳和同为医生的丈夫孙志宇筹资295万元建起了这 所集养老、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养老院。在养老院里,岳 芹与其他34位老人有了个人健康档案。岳芹说,规律的饮食起居,闲时 与其他老人一起下棋、谈天,让她感到心情和身体状态均比以前好了许 多。
养老院位于南阳堡镇,距离镇医院仅几十米,通过整合养老和医疗 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是其特色。“住在这里看病方便,跟前还有人”。 南阳堡村的岳芹老人今年76岁,住进养老院前一直独居在家。由于饮食 不规律,加之患有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她常常担心自己倒下后没人知道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大
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将社会办医
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办医,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
提出了企业医院社会化改革的途径,鼓励部分原企业医院改制为民办医院。
2007-2008年
原卫生部、商务部先后两次对港澳资本办医放宽投资额等限制,同时对医
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企业税。
2009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号])明
确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
社会力量办医即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其概念
是相对于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而言,即从投资主体上, 除政府出资以外的其他所有类型社会资本的投入都是 社会办医。在产权形式上,社会办医则可以是股份制 或单一投资主体。
改革开放前
1949-1956年
医院均被公私合营或收为国有,非国有医疗机构逐步减少,呈现以国有医
院为主的状态。
1951年
《卫生部关于调整医药卫生事业中公私关系的决定》中指出:“对于一切公 立的、私立的、合作性质的、公私合营的医疗机构,各地卫生行政机关应根据 实际需要及其技术与设备条件,领导其实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不得有所歧视”。 同年8月,当时的卫生部发布《关于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实施办法》,将联合医疗 机构的组织形式分为私人联合(中西、中医或西医)及公私联合两种。凡私人 开业的卫生人员自愿集股结合者,称为私人联合医院或诊所。
199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明确提 出了“绝版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
21世纪初
2000年 2002年
《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提出,要 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影响。同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下发了13个配套文件,为民营资本及外资进入 医疗市场及其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
1988年
当时的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 办法》(卫医字[88]第36号),明确了“个体医疗卫生机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卫 生事业的补充”。
1992年
《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卫办发[1992]34号)中提出,拓 宽卫生筹资渠道。
1994年
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49号令)明确指出“鼓励多种 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分为5类,即全民、集体、私营、 中外合资合作和其他,首次以执业许可的形式确立了“私营”和“中外合资合作”医 疗机构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位置。
1966年以后
国家停止公私合营支付定息政策,社会资本办医逐步消失。
改革开放到20 世纪末
1980年
原卫生部印发《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明确表示允许个 人开业行医,标志着以个体行医为开端的民营医疗服务重新出现在我国医疗服务 体系中。
1985年
国务院62号文《国务院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通 知》再次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个体开业甚至一生多点执业的限制。
1997年《公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举 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的指导 思想,并提出“社会力量和个人办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对 其积极引导,依法审批,严格监督管理”的政策。社会力量从教育上规 定,包括单位和个人,而卫生上则把单位和个人区别开来。
独居老人离世多天后才被发现的新闻已不鲜见。“这样的事就发生 在我们身边”,刘贵芳告诉记者,2011年,南阳堡村一位老人长期无 人照料,去世两天后才被发现。2013年初,张庄村一位老人离世4天而 无人知晓。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触发了刘贵芳建一座养老院的想法。
医养结合
白发浪潮’加速到来,养老服务需求很大。”中央 财经大学教授张国芳认为,需求旺盛之下,必须解 决供给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养结合” 养老机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 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仍面临现实困 境。刘贵芳的丈夫孙志宇告诉记者,在养老院看病, 老人并不能享受医保报销,“老人有病必须得去医 院,这对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来说非常不方便。”
社会力量办医
概念发展
1989年《卫生部关于清理整顿医疗机构若干问题的规定》 把“今年来由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大专院校、机关、不对、企事业单 位,集体组织或个人自筹资金举办的各类医疗,疗养院、门诊部、诊所 等医疗机构”称为“社会医疗机构”,并作为清理整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