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15版)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15版)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
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 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 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 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
我国的选举理论认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是统一的,公民有选举权就有被选举权, 二者不可分离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原则、方式和程 序是法定的


罢免权是选举权的 延伸,是选民或代表机
关对不称职的代表或者
其他公职人员,在其任 期届满前用投票的方式 决定其是否继续任职或 立即免职的权利。
选举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 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得任性,公民个人行使法律权利 也不得任性。个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超越正当界限 而行使权利的,属于滥用权利。滥用权利是一种违法行
为,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
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 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 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 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
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 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 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和示威等。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 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言论自由对于一个国 家的民主政治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言论自由可促成个人自我价值、成就的实现;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在行使结社权利 时要遵守以下义务: (1)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2)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3)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 (4)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 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5)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6)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




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密切。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 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 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 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 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二、法律义务
义务与权利相对应,是指政治上、法律上、 道义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 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 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作为社会义务的一种, 只有承担法律义务的人履行法律义务,享有法律 权利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义务的 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是指义务人 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 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另一种是不作 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 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
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
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 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指人们 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机关所必需的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 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族出身、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除外。”
11
(三)法律权利与人权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的人权 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 书,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人权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中的地位,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为全党工作 目标; 2004年我国修改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之成 为一项宪法原则,人权保障受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 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2)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 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3)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4)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 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因上列违法行为当选的, 其当选无效。

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 方式。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 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 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根据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 利应当遵守以下义务: (1)不得利用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来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煽动民族分裂,不得危害公共安 全或者破坏社会秩序; (2)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依法必须事先经过公安机关许可; (3)除非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下列 场所周边距离十米内至三百米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全国人大常委 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 地,国宾下榻处,重要军事设施以及航空港、火车站和港口;
制定限制公民人身或财产权利的法规。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义务可能因一些情形的出现而转化、 派生或消灭。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 务,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 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或免除。如,债务 人欠债权人的钱财,由于债权人在法定的期 限(2年)内没有行使索要的权利,债务人 原来承担的强制归还义务就转化为自愿归还 义务。
康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若干年,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
罚。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 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 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如,我国立法法明文规定,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
的法律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行政机关即政府不得
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依法律规 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结社的范围包括 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以及其他社会学意义 上的结社等多种类型。
结社自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是 否结成团体、是否加入团体以及是否退出团体,
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团体通过内部
的意见交流形成团体的共同意志,并为实现其意 志而进行外部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本章内容
概述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二、法律义务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一、法律权利

(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的制约
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
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
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
10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 中的经营权,商事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 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 和辩护权、代理权等。

法律义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 和变化的。 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免 除了农民缴纳土地税的义务。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 重要影响。 如,有些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法律规定每个身体健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 利、文化权利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 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 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包括 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 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9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 有的权利
Leabharlann (4)禁止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 集会、游行、示威; (5)特定人员的禁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 织或者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集会、游 行、示威,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 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6)不得违反治安管理法规,不得进行犯罪活动 或者煽动犯罪。
及文化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
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 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利
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
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
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 由的统称。它的行使主要 表现为公民参与国家、社 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政
第二,言论自由可增进知识及追求真理,从而增强公
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
第三,保障公民自由且公开发表意见,可凝聚民意, 形成舆论,以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
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在 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义务: (1)不得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 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2)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他公民; (3)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 公民的人格尊严; (4)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 人隐私; (5)不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 行为; (6)不得发表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 (7)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相关主题